译丛 |《全球史视野下的海洋文明与科技文明》(译丛)第一辑出版
全球史又称“新世界史”,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全球史区别于传统世界史研究的核心特点是它特别关注人类历史进程中曾真实发生在不同文化群体间的“横向联系”和“互动”,并主张与外来者的交往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但全球史并非仅停留于跨文化现象的描述,基于对各种跨界现象的探究而建构出一套理解世界历史整体进程的新模式,是全球史的更大诉求。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全球史的研究内容逐渐丰富、多元,其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亦日趋完善,逐渐形成了“作为一种研究领域的全球史”和“作为一种研究视角与方法取径的全球史”。两者相较,后者对历史学科的意义甚至更大。这表现为,在全球史研究视角和方法取径的影响下,海洋史、帝国史、环境史、科技史、思想史等众多传统历史学分支学科近来都纷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全球史转向。
海洋史,作为天然的全球史研究领域,无论在理论建构还是实证研究方面,都走在了史学各分支学科的最前列。近来在全球史思潮影响下,“新海洋史”悄然诞生。“新海洋史”将海洋视为互动区,而非仅仅是传统海洋史研究中的交往通道,且研究视角由“陆地本位”转为“海洋本位”,通过探讨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完善世界史认知体系。而就科技史而言,由于历史原因,科技史界和历史学界之间长期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近年来,随着历史学的多元化和科技史研究视野的拓展,二者之间的交流才日益增多。除了旧有的学科藩篱的突破,新科技史研究更多地从多文明的交流和互动的视角出发考察不同时代、地域的科学技术变迁及其社会影响,同时也关注跨界传播对科技本身发展的反哺意义。
《全球史视野下的海洋文明与科技文明》(译丛)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创办,同时依托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部分资源,致力于向中国学界推介全球史观下的海洋史与科技史的优秀研究成果,这部论文集的大多数论文选自《全球史评论》和《海洋史研究》,还有一部分为编者直接译作,均已注明原刊出处并征得作者或译者的同意。《全球史视野下的海洋文明与科技文明》(译丛)第一辑已于2019年5月出版。本辑除了收录“新海洋史”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地中海史”和“东亚科技史”相关文章外,我们也收录了数篇“全球史概念与理论”方面的文章,以期丰富读者对全球史及其基本学术理路、研究对象及最新动态的认识,切实推动中国的全球史、海洋史和科技史研究。
《全球史视野下的海洋文明与科技文明》(译丛)第一辑 目录:
导言 王玖玖(i)
全球史的概念与理论
新世界史 杰里·H.本特利(1)
历史上各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 马歇尔·G.S.霍奇森(18)
全球史及其多元潜力 夏德明(35)
一个中国农民、两个非洲男孩和一个将军:全球微观史的研究取向 欧阳泰(42)
地中海史
海洋史研究的全球史转向 夏继果(57)
作为全球史的地中海史 大卫·阿布拉菲亚(69)
北部湾:小地中海? 普塔克(78)
东亚科技史
1390—1497年间中国的火器技术与越南 孙来臣(90)
东南亚的中式火器:以考古资料为中心 孙来臣(122)
江户时代的普林尼 松田清(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