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大洋洲发展报告(2018-2019)》发布会暨中国与南太地区关系展望交流会在中山大学成功举办
11月21日至22日,由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大洋洲研究中心主办的《大洋洲发展报告(2018-2019)》发布会暨中国与南太地区关系展望交流会在中山大学顺利举行,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夏威夷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西澳大学及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的专家学者,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驻华使领馆代表以及皮书团队共计35人参加了发布会并进行交流座谈。该皮书是目前中国最权威且最全面的大洋洲区域整体发展报告,其编撰工作由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团队领衔,凝聚了中国社科院、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聊城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多家单位的精诚合作,这也是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团队连续第七年发布蓝皮书报告。

(与会代表合照)
发布会

(陈建洪院长致辞 )

( David Morris博士致辞 )

( 高明秀女士致辞 )
11月21日上午,蓝皮书发布会在南校园图书馆一楼大厅召开。发布会由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学东副教授主持,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陈建洪院长、前太平洋岛国论坛驻华专员David Morris博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世界分社总编辑高明秀女士先后致辞。陈建洪向出席此次会议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指出中山大学是全国最早开展大洋洲问题研究的科研单位,坚持始终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原则,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智库服务方面都具有领先优势。近年来中心积极配合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任务,积极整合国内相关研究力量,形成了稳定且高质量的智库研究团队,成为中山大学“三大”建设的一个亮点和特色。David Morris对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和大洋洲研究中心长期以来的研究成果表示赞赏,认为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与号召力的大洋洲地区研究重镇,对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对大洋洲的政策及研究成果做出重大贡献。高明秀则对《大洋洲发展报告(2018-2019)》的连续出版表示祝贺,强调这是获得教育部重点资助出版的为数不多的皮书,也是目前发行历史最久、最权威的大洋洲蓝皮书。
发布会后,20多位相关学者就蓝皮书报告内容及相关议题进行交流。《蓝皮书》主编费晟首先报告了2018年以来大洋洲的总体形势。中山大学南方学院黄家瑜则报告了2018年以来中澳关系发展状况,他认为中澳两国过去一年仍然就政治、经济、安全与社会层面争议不断,中澳对于看待深化彼此经济和政治互动虽仍有歧义,不过两国关系在中短期内有望“止跌回稳”。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王伟光与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的王作成分别就2018年以来中国与新西兰的关系及南太岛国发展形势做了专题报告。此外,吉林大学的郭锐报告了日本及韩国对大洋洲外交的进展与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胡丹则报告了2018-2019年澳大利亚媒体环境的最新动向。大洋洲中心常务副主任喻常森进行了总结致辞。
交流会
在专题交流部分,学者们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南太关系”、“太平洋岛国对大国关系的影响”、“美国印太战略对中澳关系的影响”以及“澳新国内形势走向”等四个分议题进行了畅谈。

(学者们交流中)
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周方银阐述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太平洋岛国之间关系的发展,指出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关系面临的外交等方面的新挑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的陈晓晨则指出,在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全球治理方兴未艾以及地区秩序演变的背景下,岛屿国家“北望”,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然而,现有的区域架构尚未解决太平洋岛屿国家面临的发展挑战,“一带一路”建设需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北京外国语大学太平洋研究中心的牛丽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太平洋岛国合作现状,认为从2019年开始,通过日渐升温的高层沟通和民间交流,中国和太平洋岛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进一步深化。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的田旭认为太平洋岛国加入“一带一路”倡议是以发展为导向的,“一带一路”倡议对太平洋岛国国家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中国与太平洋岛国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经贸及文化产业,预防安全风险,共同建设好“一带一路”这一平台。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的秦升从强劲的双边贸易增长、经济外交的困境、中国经济利益的定义及中国的市场力量等四个方面说明了中澳中新关系中市场力量的运用与国家利益的维护,认为双赢的局面还是可以期待的。
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张剑在会议上说明了澳大利亚在太平洋岛国所面临的中国困境以及澳大利亚在该问题上的政策回应。夏威夷大学太平洋岛屿研究中心教授Terence Wesley-Smith阐述了美国在太平洋岛国的政策变化,突出表现在增加美国的利益、美国对于中国的强硬态度、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等。前太平洋岛国论坛驻华专员David Morris认为,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澳大利亚、巴新等南太地区国家不能封闭起来,应承认中国崛起的事实并转变与中国交往的思维。尽管美、日等西方国家构筑了防范中国力量增长的岛链,澳大利亚在大国权力转移时期,仍应与对其国家利益重要的中国进行沟通与合作。悉尼大学袁劲东在梳理了澳美同盟建立的过程,解析了澳美在同盟中地位及作用的不对称性,阐明了美国与澳大利亚之间建立的一系列合作协定及组织安排。西澳大学的Mark Beason主要阐述了印太崛起与澳大利亚的外交政策,他认为澳大利亚政策制定者改变了他们对该地区的描述方式,从“亚太”变成了“印度-太平洋”,尽管他们不愿承认,“印太”是对中国崛起的回应,但是这仍然可能是试图“平衡”或“遏制”中国的一种方式。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赵明昊另辟蹊径,通过观察美国对太平洋岛国事务的变化看美国对华战略的调整。
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喻常森对2000-2008年澳大利亚与印度的贸易发展情况进行了说明,指出澳大利亚与印度的进出口贸易显著增长,澳印贸易关系呈现结构互补性强、贸易总额曲折增长,贸易合作与失衡并存的特点。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的聂爱霞对新西兰的医疗卫生体系进行了分析与说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陈蕴哲讨论了作为澳大利亚支柱产业之一的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王学东则阐述了莫里森政府的气候政策,并说明了澳大利亚气候政策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但是经济结构是澳大利亚气候政策的决定性因素。
主题演讲
在主题演讲环节,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的陈弘认为当前中澳之间面临的诸多现实困境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解决,澳大利亚官方及媒介需要确立正确务实的对华友好态度,这是中澳关系改善的重要前提。新西兰怀卡托大学政治科学与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Patrick Barrett则介绍了新西兰阿德恩政府的“太平洋重置”政策。目前新西兰国内日益强调向低排放量、可持续经济发展转型,致力于减少不平等和解决儿童贫困及确保国民健康工作。在国际层面,中美贸易紧张局势日益加剧。因此新西兰认为与太平洋岛国建立强大和可信的伙伴关系将增强其地位。同时,新西兰支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力图抓住“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
在相关的报告结束后,由悉尼大学袁劲东教授主持进行了圆桌讨论,各位学者针对前面的发言和演讲进行了热烈且直接的交流。
本次会议是大洋洲研究的一次阶段性总结,更是一次关乎未来研究的思想碰撞与升华。在此基础上,《大洋洲蓝皮书》和中国的大洋洲研究事业将进一步提升与发展,进而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相关国际事务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