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丝路古地图与跨国经济文化交流”工作坊成功举办

发布人:杨天虹

11月30日至12月1日,由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和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主办的“丝路古地图与跨国经济文化交流”工作坊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伍舜德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开南大学和中山大学等两岸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二十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活动。《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的赵洪艳老师作为特邀嘉宾莅临本次会议。与会学者的研究涵盖了地图学史的各个面向,为丝绸之路与跨国经济文化交流研究提供了学术启发和灵感。

 

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系主任吴滔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他首先对诸位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接着又简要介绍了历史学系(珠海)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山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的建设历史,他期望中山大学历史地理学的优良传统能够继续延续,并期待本次工作坊能为与会学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而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萍教授致辞。她对本次工作坊的研究主题予以肯定,指出地图学史对丝路相关研究的重要影响,并希望各位参会学者能从此次交流中获得新的收获。

 

“”

                                                                                   (与会学者合照)

古地图的史料价值与应用

第一单元的讨论以古地图的史料价值与应用为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韩昭庆教授以广西地区石漠化演变过程复原研究为例,讨论地图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与注意事项。台湾清华大学李毓中副教授介绍了马德里海军博物馆藏菲律宾地图的基本信息与价值。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副研究员郭嘉辉以《燕行图幅》为考察对象,探讨了朝贡图像中所绘地理事物的内涵。

 

地理信息系统与丝路研究

第二单元的讨论围绕地理信息系统与丝路研究展开。张萍教授介绍了由她主持的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丝路沿线古地图的收集与数字化等项目的进展情况,并对丝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运用提出展望。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钟翀教授介绍了丝路城市与聚落遗址的现代卫片解译情况,以具体案例讨论了现代科技在丝路研究中的作用。台湾开南大学助理教授朱开宇结合文献与地图集,介绍了数位化地图在唐代交通图研究中的运用与成果。

 

西方古地图的利用与释读

下午的会议中,第一单元的讨论主要以西方古地图的利用与释读为主。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席会东副教授通过对不同时期西方古地图的研究,讨论了西方世界的海洋观演变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丁雁南聚焦了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对中国北部湾的测绘,认为其反映出了荷兰对北部湾地理认知的演变。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王永杰讨论了中西古地图中的“鞑靼”概念的流变及其背景。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博士生钱隆则从中英航海图说出发,分析了18至19世纪英国帆船南海新航线的开辟及其历史背景。

 

中国古地图的利用

第二单元的讨论围绕中国古地图的利用展开。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汪前进教授对中国古代地图图名作了系统分析和分类,指出图名与地图本身的不同联系及其对地图学史研究的重要意义。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讲师王一帆则对海外两幅清代私绘《噶玛兰图》追根溯源,回顾了噶玛兰地区的拓垦发展,并分析了风水因素对地图绘制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林宏对瑞士藏康熙朝《坤舆图》展开深入发掘,通过与同类地图的对比,厘清了该图的年代关系,展现了地图的传播和变化路径。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鹏则主要围绕海外藏乾隆朝《金沙江全图》长卷展开讨论,介绍了绘制背景与川滇两省历史故事,对如何利用图像进行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考。

 

古地图与历史上的边界、族群问题

12月1日上午,工作坊精彩继续。在两个单元的报告中,与会学者主要用古地图及相关图像资料来解读历史上的边界、族群问题。

 

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助理研究员霍仁龙通过中国、英国、印度保存的资料研究麦克马洪线形成的历史过程,以解构与反驳此“边界线”的合法性及双重标准。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宁则根据云南车里土司边界相关地图与文献,讨论近代以前的清王朝是否具有边界观念。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副研究员李朝凯关注康熙二十九年刊成的华萼堂集本《台湾纪略》,以其中的图文记载分析了明清鼎革下的制度变迁。广东社会科学院海洋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鑫以东沙岛的相关中西地图为中心,分析了17、18世纪中西方南海地理知识的变化与交替。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博士后张学渝通过比对、整理“滇夷图”中的族群形象,通过图文互证探讨了火草衣族群服饰及其族群形象变迁。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博士后何沛东关注明清中国地图中澳门地区标注的成组建筑图像,从异域风情、华夷之辨与“地方性”建构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与见解。 

 

在为期一天半的主题报告中,担任与谈人的诸位学者从史料来源、史料解读、研究价值及延伸方向等方面对各场报告进行评议。与会学者展开了热烈讨论,不断提出新问题和新见解,促进了各位学者对报告的重新审视和深入挖掘。

 

“中国古地图研究的前沿与展望”专题学术对谈

专题报告结束后,汪前进教授主持了“中国古地图研究的前沿与展望”专题学术对谈。他基于多年浸润古地图研究的心得体会,指出与会学者报告的优点与不足,并从理论、方法论的高度阐释了古地图研究的趋势与方向。钟翀教授认为,研究国家的历史边界要注意多方说法,对古地图的释读也应充分结合文献记载,通过审慎的论证得出结论。张萍教授指出,地图数据化技术固然有助于地图学史研究,但今人在研究时还应注意避免以当代语言概念直接对接历史语言。同时,还要反思如何与应用文献进行研究的前人成果相呼应、补充,不能完全回避与历史地理学的对话。韩昭庆教授认为,应用地图材料应当重视对其源头、背景、年代与制图目的等方面的考究。席会东副教授指出,为了使地图学研究能够跨越语言障碍,打通学科边界,促进中西学者的对话,中国的地图学研究应做到以图证史、补史、辨史,并彰显古地图的文物、文化的价值。林宏博士后指出,本次工作坊与会学者的报告反映了大陆学者对地图学史研究的深入,水平之高令人欣喜。丁雁南副研究员认为,在今后的地图学史研究中,我们还应对传统的手绘技术、测绘仪器多加关注。

 

此次“丝路古地图与跨国经济文化交流”工作坊为打破碎片化研究、回归大历史研究作出良好表率。与会学者的精彩报告展现了地图学史发展的新动向、新角度,为丝路与跨国经济文化研究提供新视角,有助于启发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