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回顾 | 深化澜湄合作研讨会成功举办
日前,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和中山大学联合主办的深化澜湄合作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承办,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旅游学院、中山医学院协办,来自澜湄六国的四十余位学者和嘉宾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中山大学李善民副校长、老挝万象市外事厅副厅长威萨麦·帕萨乐苏(线上)、越南驻广州总领事馆武越英、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钱红洁副主任等多名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分论坛Ⅰ的主题为“中国与澜湄五国国际交往与经贸合作研究”,由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学东副教授主持,十位专家学者就其新近研究成果和主要发现进行阐述。

柬埔寨帕瑞岗国际大学Deth Sok Udom副教授分享报告“柬埔寨东盟轮值主席下的澜湄合作:愿景和挑战”,回顾了柬埔寨在LMC框架下的合作情况,强调澜湄地区是印太地区的“增长极”,拥有巨大的经济潜力。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院的邢馥虹研究员发表题为“中老铁路对泰国的影响”的报告,分别介绍了中老铁路对中国和老挝的意义,中老铁路对泰国的影响,以及泰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越南经济研究院的范英俊(Pham Anh Tuan)副院长发表题为“在新全球化背景下促进澜湄合作”的报告,指出“新冠疫情使澜湄地区经济遭受巨大损失,澜湄振兴计划亟待施行,要避免潜在的粮食危机,应对潜在能源危机,继续推动地区一体化和全球化发展”。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翟崑教授分享报告“澜湄可持续发展的‘金色原则’”,表示“澜湄合作六周年,可持续发展成为澜湄合作的核心,需要为未来五年澜湄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明确‘金色原则’”,并提出了六个原则。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的毕世鸿教授发表题为“湄公河国家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的局限性”的报告,阐明了湄公河国家面临的非传统安全以及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局限性,并为深化澜湄流域非传统安全合作提出建议。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张添副研究员发表题为“澜湄水资源合作的包容性地区秩序构建:叙事逻辑与实践路径”的报告,介绍次区域水资源合作的四个叙事以及澜湄水资源合作的叙事逻辑,并就包容性地区秩序的建构提出实践路径。
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院周方冶副研究员分享题为“澜湄合作“分区施策”的路径选择”的报告,表示“澜湄合作在中间区域存在不足,可以通过扩大互联互通的外溢性和加强地方合作刺激中间地区参与LMC”。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姜帆副教授发表报告“以文化之名:新中国早期对缅甸外交策略”,详细介绍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冷战期间通过文化外交谨慎地促进中缅关系向好发展。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蔡艳君副研究员分享报告“为什么建设韧性城市对东南亚至关重要:来自田野的反思”,认为“建立韧性(resilience)城市对东南亚以及中国来说具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性”,并提出建设的可能性路径。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杜雨晴研究员发表题为“新冠疫情期间中越合作进展与发展趋势”的报告,基于新冠疫情大背景,从组织的角度分析区域合作的创新趋势,认为中越双边合作关系朝向一体化、高效和可持续的合作模式不断发展。
分论坛二的主题为“中国与澜湄五国旅游合作研究”,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张朝枝教授主持。八位专家分别围绕中国与澜湄五国的旅游教育、旅游廊道、事件旅游、疫情影响、应对措施和旅游消费决策等问题展开讨论。

缅甸什韦博大学Thida Aung教授详细探讨了2021年缅甸的旅游教育问题并对此做了进一步展望。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的徐红罡教授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主线,谈论了中泰高铁旅游廊道的发展前景,指出经济发展、可持续消费和生产以及伙伴关系能够有利于17个全球发展目标。
越南国立大学旅游研究学院的Dang PhuongAnh博士选取了越南的三个案例,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回答了疫情背景下,旅游业发生的变化及如何变化的问题,指出中央政府必须在疾病预防方面分配资源,必须向其他利益相关者下放权力。
泰国清迈大学旅游研究中心的Korawan Sangkakorn博士将BCG模型应用于旅游业的研究,指出泰国旅游的新常态:预约(Booking)、环境友好(Environmental)、安全优先(Safety)和技术引领(Technology)。
越南顺化大学酒店与旅游学院的Le Minh Tuan老师利用了4Ps模型:价格(price)、地点(place)、促销(promotion)、产品(product),探讨了越南旅游企业为在疫情恢复期的第一阶段接触和服务游客而实施的主要战略。
越南河内大学旅游研究学院的Pham Hong Long副教授以越南为例,介绍了疫情对旅游影响、越南政府的应对措施,指出越南旅游业的复苏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公众对公共健康和安全的看法。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的王俊亿副教授以弹性理论(resilience theory)的视角重新思考了东南亚旅游业的转型,认为旅游业与人,研究人员和旅游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旅游业的意义塑造、身份塑造和文化理解。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的高俊副教授将中国出境旅游概念化为一种社会实践,以社会实践的框架深入分析中国年轻中产阶级的出境旅游消费模式,并揭示其消费机制。
分论坛三的主题为“热带医学与生物安全”,由中山医学院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原子能机构核技术(昆虫不育)研发中心联合协办,中山医学院吴忠道教授主持。论坛邀请来自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等15名专家参与研讨。

参会者主要围绕着澜湄区域的寄生虫病和虫媒病(登革和疟疾)防治、虫媒的防控、新发病毒的发现及相关生物安全问题展开,重点讨论如何建立湄公河流域热带病防治合作平台。经过讨论,参会者形成了以加强食源性寄生虫病和蚊媒病防治科研为重点的合作意向,建议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举办国际研讨会、联合申报国际项目、加强双边互访等合作方式,积极促进澜湄区域在寄生虫病和虫媒病防治领域的共同发展,以造福该区域人民。
此次研讨会涉及内容丰富多样,回顾了过去澜湄合作取得的丰富成果,总结了在新全球化背景下澜湄合作面临的共同挑战、积极进展和创新趋势,增进了澜湄国家间智库学者的交流与互动。会议结束后,各国专家学者对会议内容和工作给予高度肯定,会议圆满落幕。

(线下与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