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回顾 |“‘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方志学研究与新方志编纂”工作坊成功举办

发布人:尚余子铭

 

      地方志是中国独有的文化资源,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魅力的独特话语体系为了使方志学研究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2021年8月18日,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联合举办了“‘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方志学研究与新方志编纂”工作坊。本次工作坊采用网络会议的形式,来自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方志馆、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的15位学者齐聚云端,探讨方志学相关问题。

      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历史学系(珠海)系主任吴滔教授致开幕辞,他首先对参会的诸位学者表示热烈欢迎,接着回顾了中山大学方志学研究的优良传统,阐述了地方志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文化价值。之后,与会学者先后进行了主题报告。

 

 

 

上午场
 
 

上午第一单元的主题为“地方志的传播”。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巴兆祥教授概述了方志传播史研究的方法与史料,并从理论高度阐述了方志研究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个案分析三个研究视角及其关系。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张英聘教授简要介绍了亚洲、北美、欧洲重要高校、图书馆及相关机构的中国方志收藏、流播等情况,以及国外学者对中国方志的利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曾荣教授介绍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利用多语言优势与俄罗斯一些高校之间的方志研究合作情况,并提出了推动中国方志文化向其他国家传播的多条路径。

上午第二单元的报告涉及到方志编纂、方志馆建设、方志数据发掘内容。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勇先教授介绍了英国人汉明灯所著民国《广汉县志略》的体例、史料来源、史料价值等内容。国家方志馆副研究馆员崔瑞萍介绍了国家方志馆各地分馆的总体情况,并重点介绍了目前在建的三个“一带一路”主题分馆及其特征、前景。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陈熙副研究员论述了数字人文技术加持下的方志数据挖掘,重点介绍了LoGaRT工具、玛库斯平台、Docu Sky平台等多个方志文本数字化平台的特点。

上午第三单元的报告内容主要围绕“方志史料的利用”展开。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毛丽娟副教授报告了清代云南茶马贸易沿线区域的物产在方志中的书写以及特色物产分布所映射的地域交流。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龙小峰博士后报告了明清方志所见广西瑶僮从“生”到“熟”到民户的演变路径,即从编户入籍、赋役趋同、文教普及到人口汇总,完成最终的制度确认。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陈浩东博士后以吴江、常熟、无锡和崇明为例探讨了清代江南方志中所载市镇的多寡悬绝和格局变化,认为经济模式和产业布局是其重要原因。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苏婷博士利用方志、正史、政书史料梳理明代广东不同时期同知通判设官特点,并修正了正史政书对佐贰官设官政策的记述。

 

 

下午场
 
 

下午第一单元中,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讲师胡列箭以广东佛冈为例,通过梳理地方志与其他史料中的人口数据,对以往学者关于清中期以来广东人口数据的质量进行了探讨。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张学渝副教授对方志中所见火草纺织技术以及方志中该技术的知识谱系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何沛东博士后深入探讨了明清修志活动中的“盟誓”现象,并指出修志活动面对的阻碍和对于修志者监督的缺失是此种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下午第二单元为学术对谈环节。第一场由巴兆祥教授、曾荣教授主持,第二场由张英聘教授、李勇先教授主持,全体与会学者围绕着“方志与地方感知、国家认同”、“方志学的近代化转型、现状及其前途”两个议题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方志学研究与新方志编纂工作如何有效地为“一带一路”和“大湾区”建设服务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此次“‘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方志学研究与新方志编纂”工作坊主要回应了学界关于方志学研究什么?”方志学如何服务国家政策等热点问题。与会学者的精彩报告从多重视角、多种维度展现了国内方志学研究的新动向,有助于方志学的进一步发展,并且为方志学研究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本图文转自公众号中山大学珠海历史学系

 

编辑:杨天虹

审:尚余子铭

审核:张朝枝

审核发布:屈琼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