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回顾 | 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2022年度工作情况

发布人:“一带一路”研究院

        2022年,“一带一路”研究院在学校的正确领导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自身跨学科科研平台和高校智库的使命,对内大力推动多学科交叉的区域国别研究,对外积极发挥智库的特长,建言献策,促进“一带一路”国家的民心相通,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工作开展情况

以议题引领,推动平台内多学科交叉研究

        本年度,研究院继续把推动平台内多学科交叉研究作为主要工作任务,建立了定期开展“主题工作坊”的工作机制,以推动落实多学科交叉互动。

        本年度,开展了三次多学科交叉论坛,分别聚焦“极地”“中澳关系”“俄乌冲突”等议题,邀请了测绘科学与技术、法学、政治学、历史学、外国语言文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校内教师参与活动,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开展互相交流,扩充彼此视域,汲取跨学科智慧。其中,“中山大学学科交叉沙龙(第6期)——极地研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科学研究院主办,研究院承办,开展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学科交流对话的成功尝试。

加强决策研究培训,提升决策研究水平

        积极开展决策研究培训工作,提升决策研究报告的质量。本年度,研究院继续积极开展决策研究的培训工作。在12月举办了“‘一带一路’研究院高端讲坛系列之2022年度国际形势回顾、展望及决策报告撰写”,邀请了著名国际问题研究专家杨洁勉教授主讲决策研究报告撰写的经验与方法。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做好决策研究成果的报送工作。本年度工作人员参加了党委办公室组织的相关培训,进一步学习学校相关工作规定和要求,树立并强化信息工作的保密意识。

       

推动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加强区域国别研究

        作为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研究院一直致力于推动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发展。自2019年起,支持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联盟的创立与发展。2022年3月,联盟升级为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联盟一直努力推动区域国别学的发展。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将区域国别学纳入第14类交叉学科一级学科目录,明确了区域国别学的学科重要性。

        本年度研究院参与承办了“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第四届年会”和“首届中国区域国别学50人论坛”,还参与主办了“区域国别学中山讲坛之‘走进区域国别学,共建区域国别学’(16场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建设系列讲座)。丰富多元的区域国别学学术活动的举办,为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发展做出了贡献。

积极对接实务部门,服务国家周边外交

        本年度研究院继续积极对接实务部门,发挥智库的多重作用。研究院继续与广东省外办保持工作联系,双方共同召开了座谈会,深入探讨双方开展合作的具体机制。

        在广东省外办和学校的共同部署安排下,研究院于4月7日承办了“深化澜湄合作研讨会”。该会议是广东省为践行周边外交方针,落实中央关于第五个“澜湄周”的总体部署,深化我省与湄公河五国交流合作而举办的国际研讨会。会议设有三个分论坛,分别是“中国与澜湄五国国际交往与经贸合作研究”“中国与澜湄五国旅游合作研究”“澜湄六国热带医学与生物安全高峰论坛”,来自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中国近60位学者参与交流研讨,碰撞智慧。会议的举办不仅促进了澜湄六国学界的交流,也发挥了研究院作为智库平台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的作用。

推动建设亚洲文化遗产教育合作网络,促进民心相通

        2022年9月,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发起设立“亚洲文化遗产教育合作网络”项目并委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中山大学)进行项目执行。我院副院长、旅游学院教授张朝枝担任项目负责人。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是国家文物局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提出“中国愿同各国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为更好传承文明提供必要支撑”的精神,指导设立的保护亚洲文化遗产的基金。

        “亚洲文化遗产教育合作网络”项目旨在通过亚洲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文化遗产教育合作,分享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经验,传播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亚洲国家和地区间文化交流与睦邻友好合作,为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储备青年人才力量。项目已经于10月1日在亚洲各国范围内正式启动了首届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案征集大赛及“发现遗产”调研与传播活动,并将在前期基础上举办“亚洲文化遗产青年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