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第5期:"一带一路"与中非合作
2019年4月26日,恰逢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开展,一带一路研究院学术讲座第5期:“一带一路”与中非合作,在哲学系(珠海)海滨红楼13栋(106会议室)顺利举行。本场讲座原计划于晚七点开始,但由于受天气影响,贺文萍老师航班延误,从北京到厦门再到珠海,贺老师不辞辛苦、跨越千里,最终在晚八点为珠海校区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讲。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牛军凯教授负责此次讲座的主持工作。中山医学院外事工作室主任覃胜勇副教授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贺老师首先介绍“一带一路”如何从“中国倡议”成为“国际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六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积极的进展。作为目前规模宏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和优先,倡导“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兼顾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与生态保护,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热切欢迎。
除此之外,“一带一路”全面对接联合国。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中国正在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分享发展机遇。更多的投资、更多的贸易、更多的增长,不仅助力发展中国家减少贫困、提高就业、改善基础设施,还助推环境建设与社会稳定发展,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一带一路”出生在中国,已走向世界。
其后,贺老师重点讲述了“一带一路”中非关系发展的新机遇。以前非洲是“一带一路”的历史和自然延伸,现在非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发展伙伴”,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为新时代中非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新动力。另一方面,中非合作为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向非洲延伸、中非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重要平台。贺老师还讲述了蒙内铁路、亚吉铁路以及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等实例,进一步阐述了“一带一路”推动中国对外投资模式的多元化,加快了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和国际化水平,加强了中非的产能合作,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非洲工业化进程的对接。“一带一路”分享了中国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成果,为中非相互交流和学习提供重要且广阔的平台。
最后,贺老师还谈到“一带一路”发展中面临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包括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际舆论问题、“一带一路”沿线的安全问题、贸易保护主义和金融体系的脆弱问题、中国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水平提高等挑战,这意味着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中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讲座尾声,牛军凯教授进行了总结。牛老师首先感谢贺文萍老师辛苦辗转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其次牛老师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中,不止是非洲国家,东南亚国家中也存在诸多挑战,中国一带一路建设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利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带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覃胜勇副教授也做出补充,提出中国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要逐渐发展中国国民、中国企业的安全和物质保障,让保障跟得上发展,才能够更多地激励中国企业走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