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中美两国分别是如何论述中国援助太平洋岛国这件事的
发布日期:2015-11-05
2015年11月4日,皮书说发表文章《中美两国分别是如何论述中国援助太平洋岛国这件事的》。本文摘自《大洋洲蓝皮书:大洋洲发展报告(2014~2015)》:
中国版
中国对太平洋岛国援助的重要意义
太平洋岛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对太平洋岛国的援助是中国对外援助和外交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向岛国提供援助,并适度增加援助,对稳固双边友好关系发展,配合中国整体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在政治上,中国和太平洋岛国同属发展中国家,双方共同点很多。太平洋岛国对中国的统一大业和在联合国、太平洋岛国论坛等国际地区组织中支持对中国非常重要。进一步提升与太平洋岛国的政治关系,对增进岛国对“中国梦”以及和平发展理念的理解和支持意义重大。
在经济上,太平洋岛国海洋资源丰富,该地区的金枪鱼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一些岛国例如巴新能源资源丰富。岛国在海底和海床资源等方面富有潜力。做好对岛国援助工作,有利于深化双方在经贸领域的互利合作,以经促政,打造命运共同体。
在人文方面,中国和太平洋岛国在历史上的交往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甚至更早。双方的相互了解和友谊随后不断加深。做好援助工作中的人文交流,向岛国派遣医疗队、汉语教师、青年志愿者,并选派更多岛国学生赴华留学,对巩固双边人文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之后,太平洋岛国在自身经济困难的情况下,竭尽所能,纷纷向中国提供宝贵援助。例如,巴新向中国捐款50万美元, 萨摩亚捐款10万美元,汤加、瓦努阿图各捐款5万美元,“礼轻情谊重”,充分体现了岛国政府和民众对中国的深情厚谊。
太平洋岛国如何看待新时期中国援助
在笔者采访或出席会议期间,来自巴新、汤加、萨摩亚、库克群岛等太平洋岛国的政府官员、学者、商界人士谈及了对新时期中国援助的看法。他们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太平洋岛国各界对中国援助的认知。
2015年2月,萨摩亚总理图伊拉埃帕在“中国与太平洋:大洋洲视角”研讨会上表示,“中国在传统援助国不愿涉足的许多领域为萨摩亚提供了支持。这些领域对萨摩亚发展和国家建设至关重要。中国和传统援助国对萨摩亚的援助实现了很高程度的互补,推动了萨摩亚的发展”。萨摩亚财政部一名主管援助的官员对此表示赞同。她表示,中国优惠贷款的一大优点是弥补了岛国在传统援助国不愿投资的领域急需的发展资金。 萨摩亚贸易、工商和劳工部秘书长阿乌鲁阿表示,中国对萨摩亚的援助改善了该国的基础设施,为萨摩亚创造了一个更佳的投资环境。他还表示,萨摩亚曾经是最不发达国家,中国为萨摩亚95%的对华出口商品提供了零关税待遇。随着萨摩亚脱掉最不发达国家帽子,中国政府仍慷慨地将这一优惠待遇延长3年。萨摩亚希望继续享受这一待遇。
巴新前驻华大使马克斯•拉伊表示,太平洋岛国希望从传统援助国以外寻找新的援助和投资机遇。中国在援助和投资方面是巴新值得依赖、尊敬的伙伴。他称赞中国对太平洋岛国提供的真诚援助,表示中国通过许多方式帮助了岛国的发展。他动情地说,中国帮助巴新在首都莫尔兹比港援建了约翰•吉斯体育馆,用于主办1991年太平洋运动会,这是中国向巴新提供的首个成套援助项目。巴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陷入财政困境,只有中国总是愿意伸出援手。中国还是在2002年太平洋岛国论坛会议期间第一个宣布向巴新提供援助的国家。
汤加财政部前部长乌托伊卡马努表示,2006年11月16日,汤加首都努库阿洛法发生骚乱,当天造成的损失就相当于汤加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10。为开展重建,恢复经济,汤加政府向传统援助国求援,却遭“冷遇”。之后,汤加政府向中国政府寻求支持,中国政府慷慨同意,表示愿意向汤加提供优惠贷款支持重建。随后,重建工作如期展开。
许多受访者表示,基建设施落后是巴新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中国在基建、卫生和教育等领域向巴新提供了大量援助,对巴新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援助在项目谈判和执行方面的高效率也是岛国官员多次谈及的内容。有受访者表示,中国政府利用优惠贷款承建的巴新戈洛卡大学学生宿舍(第2~4期)扩建项目两年多完工。如果由巴新政府而不是中国公司承建,也许需要30年才能完成。中海外、中国港湾等中资公司在太平洋岛国承建工程时,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赢得了当地称赞。2014年8月,中国港湾公司资助5名巴新学生赴华就读本科学业。
在使用当地劳工问题上,库克群岛财政部官员表示,中国—新西兰—库克群岛开展的供水三方合作项目雇用了大量当地工人,中方工程中约有高达30%的项目分包给当地公司,在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中国公司在项目动工前还聘请熟悉情况的当地公司,开展了项目对当地环境影响的评估。 巴新商会官员表示,中国公司将30%的工程分包给巴新当地公司,这个比例非常高,令人鼓舞。
深谙太平洋岛国事务的一些专家学者也谈及对中国援助的看法。夏威夷大学学者特伦斯•史密斯表示,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存在给太平洋岛国领导人在经济、政治发展模式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借鉴与选择。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学者格雷姆•史密斯表示,他在巴新采访的多边机构,包括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都积极称赞中国建筑公司完工及时、避免项目成本变动、在(其他因素使)项目拖延时灵活处理(使项目如期完工)等优点。奥克兰大学学者张勇进表示,中国的出现为太平洋岛国应对发展挑战提供了新的机遇。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中国对外援助资金将更加充裕。这将有利于中国在“力所能及、量力而为”的原则下,为太平洋岛国提供更多援助,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太平洋地区是中国大周边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将为密切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在援助、经贸、投资等领域的互利合作提供难得的重要契机,也得到了太平洋岛国的积极回应。正如太平洋岛国领导人在2014年11月与习近平主席集体会晤时表示的,岛国期待与中国加强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倡议下的合作,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加深友谊。
同时,新时期中国对太平洋岛国的援助也面临一些新的要求。一些岛国官员和受访者表示,期待与中国进一步加强合作。有受访者表示,随着中国对太平洋岛国提供的优惠贷款不断增加,期待中国能够提供更多无偿援助。巴新等岛国面临的一个最大挑战是失业率高,当地就业机会不足,当地工人技术缺乏,期待中国的援助项目能够为当地提供更多就业和培训机会。岛国一些贸易主管官员期待进一步以援促贸,表示目前中国和太平洋岛国的贸易增长迅速,希望中国继续为岛国出口商品提供更多机遇,推动双边贸易更加平衡地发展,这有利于双方的共同利益。
其他一些挑战还包括如何进一步加强与太平洋岛国在援助事务上的沟通与协调,在援助质量和效果等方面精益求精;进一步推动中国企业切实落实好中国对外援助政策,在做好援助项目的同时,进一步处理好环保、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事务,维护国家和企业自身的良好形象;对传统援助国希望与中国加强援助交流合作的意愿,做好回应,建立良性协调;进一步加强宣传,增进各方对中国援助的客观了解,减少误解。
美国版
中国在资源开发上的投资增加,为包括太平洋岛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其所需的经济收入以及西方之外的另一个选择。随着太平洋岛国与中国互动的日益增多,理解中国—— 大洋中的巨龙——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对岛国来说,中国具有独特的语言和完全不同的一套官僚体制。中国投资的吸引力,还在于其往往伴随着不附加先决条件的援助和贷款,而西方国家政府或国际金融机构向岛国提供类似资金的时候,均附有比较严苛的条件。自2006年以来,中国与大洋洲地区领导人的高层政治交往标志着中国对该地区关注程度的提升。这充分证明了中国与太平洋岛国交流合作的诚意,同时,也可以解释为中国作为一个全球大国对于相对较小的太平洋岛国的尊重,并在某种程度上希望获得这一地区的政治支持和自然资源。
一些太平洋岛国正协助供给中国,并从中国包括经济援助和贷款等的投资中受益。对于那些国家来说,中国是一条仁慈的龙。然而,也有一些国家心存疑虑:中国慷慨的背后,是否另有所图。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多方努力,中国已经在世界其他地方找到了可靠的自然资源供应,从而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这导致中国资源开发方面的对外投资增长迅猛,尤其是对非洲、拉丁美洲、中亚、东南亚、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如今的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
这些投资主要来源于中国的部分国有企业。它们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优先获取了中央的金融和外交政策支持,作为中国“走出去”战略的一部分,致力于获取资源和市场。这种外交政策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被评论家们解释为中国的“能源外交”。
一些西方国家认为,这种现象对现存的由美国及其盟友领导的全球秩序是一种威胁。关于这一点,正如美国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席艾兰•博曼于2015年3月在讨论中国在拉丁美洲的投资时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所看到的绝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其中暗含着政治和战略的动机。”
中国学者赵宏图发现:“中国有时会被指责是通过‘战略途径’而非‘市场途径’获取资源,脱离市场,而以国家为主导,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能源和资源。”
中国在资源开发上的投资增加,确实为包括太平洋岛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其所需的经济收入以及除了西方之外的另一个选择。中国投资的吸引力还在于其往往伴随着不附加先决条件的援助和贷款,而西方国家政府或国际金融机构向岛国提供类似资金的时候,均附有比较严苛的条件。
正如2015年3月,肯尼亚驻联合国大使马查里亚•卡马在《康奈尔国际法杂志》研讨会上所指出的那样,对中国在非洲日益增长的经济参与的担忧被夸大了,并且“非洲欢迎中国提供的机会。中国不仅寻求原材料,也将资金投到制造业、基础设施和建筑业等产业中。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已经进入非洲,并在这片大地上创造了巨大的革新力量”。
目前,中国在大洋洲的资源开发投资,无论是与其他国家在该地区的投资,或是中国在其他地区的相关投资相比,仍然是少数。然而,因为需求的增长及科技创新带来的利好(例如资源开采成本的降低、海床矿业等项目获得了经济上的可行性等),中国在大洋洲的资源开发投资正在并且注定将持续增长。
中国学者喻常森指出,2003~2012年的十年间,中国对大洋洲岛国的直接投资,累计价值为6.892亿美元。其中,主要对象是巴布亚新几内亚(3.13亿美元),其次是萨摩亚(2.52亿美元)和斐济(1.11亿美元)。2012年,中国对大洋洲岛国的直接投资为1.481亿美元,而10年前的2003年只有42万美元。
这将对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政治以及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作为大洋洲自然资源开发方面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最终将对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关系产生影响。
矿业
在矿业领域,中国将资金主要投往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斐济。它们也是中国在该地区两个最强大的外交盟友以及该地区最大的两个国家。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国国有企业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冶集团)在马当省拥有并经营着价值15亿美元的拉姆镍矿和钴镍合金矿。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在大洋洲最大的矿业投资。
由于该公司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不太稳定,中冶集团的拉姆镍矿项目开始并不顺利。矛盾源于糟糕的劳动条件和对水下尾矿处理造成周边海域污染的担心。
中国也是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液化天然气的主要买家。2009年12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旗下子公司联合石化(亚洲)有限公司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液化天然气项目的经营者埃克森美孚旗下子公司埃索高地有限公司签署了一项长期液化天然气购销协议,中石化将在20年内每年从埃索高地运营的巴新液化天然气项目进口200万吨液化天然气,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将供应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的中石化液化天然气储存站。
山东信发集团在斐济的瓦努阿岛拥有20年的土地租赁合约,可以在当地进行铝土矿开采。这是一个地表采矿项目。20年的租赁时间包括了初始两年开采3~5米的表土进行建设和准备投产及开采结束后的矿区修复时间。2015年2月19日,《斐济时报》预测,2015年斐济将从该矿区40万吨铝土矿的出口中获得1600万美元的收入。山东信发集团公司已经在Bua省附近的lekutu地区租赁了第二个矿区,并已开始同来自Dreket的Nabiti村的土地所有者进行商讨。
除了瓦努阿岛的铝土矿,另一家中国公司中润资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持有英国瓦图科拉金矿公司66%的股份。而瓦图科拉金矿是斐济最古老的矿区,矿山原先的所有者为帝王金矿公司。
然而,中国的矿业公司却遭遇了大量的负面宣传,尤其是环境污染、劳动条件极为恶劣以及中国公司与中国劳工之间的排他性雇佣关系等。除此之外,中国政府宣称的“不干涉”东道国内部事务的政策,也被指是对治理不善和国家内部冲突等问题置若罔闻。
然而,新西兰学者Glenn Banks认为,并不是只有中国公司表现不好。“矿业的历史,特别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充斥着关于西方企业的劣迹斑斑的故事。”他还提到:“近来有关中国作为一个资源猎人,在世界舞台重新崛起的夸大、恐惧和种族歧视,基本上可能没有根据。也就是说,当前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情况与过去相比变化不大。”他还说,中国公司正在改变,而且,“有证据表明,拉姆镍矿作为一个矿业公司,已经根据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国情做出了适应性调整”。
巴布亚新几内亚学者Patrick Matbob则批评巴新政府“已经丧失了对这些项目进程的有效管理和控制。由于政府忽视了依据自己的法律对矿山开采进程的控制,最终必将导致忽视巴新人民的利益的结局”。
渔业
渔业是中国投资最引人关注的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大批中国渔船就在公海以及太平洋许多岛国的专属经济区内作业,捕获数量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988年,仅有7艘中国渔船在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的辖区内作业,总产量约为42吨。到1994年时,中国渔船的数量激增至457艘,名义总产量也升至20世纪90年代的最高水平,达到了14062吨。但2004~2005年,中国渔船数量下降至212艘,2006年变为157艘,随后在2007年出现巨大缩减只剩下86艘。但在2008年时这一数字又回升至199艘。这种数字的波动也反映在了渔业产量上。
如今,中国拥有太平洋岛国地区最大的捕捞船队,金枪鱼捕捞数量占地区总量的25%以上。不过,令人担忧的是,其中公海捕捞占了很高比重。当地人认为,它们经常不提供作业数据,从而极大地冲击着渔业市场。
另一个主要担忧是,中国的渔船接受来自政府的补贴,这就使得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船只很难与它们竞争。这也意味着,中国渔船可以在别的船只不盈利的情况下,长期进行捕捞作业。这将对鱼类资源造成不利影响。
林业
中国企业在林业方面的参与受到了限制。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拥有该地区最大的森林产业,主要包括原始森林采伐和原木出口。
参与原木生产的主要是马来西亚和韩国的企业。而马来西亚企业通常是由马来西亚华裔管理。例如,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马来西亚公司长青集团、WTK和Cakara Alam控制着约占总量70%的原木出口。然而,虽然这些公司的所有者是马来西亚华裔,但并没有证据表明,这些公司和中国中央政府有关联或受其支持。所罗门群岛的林业公司的情况也与此相似,比如Earthmoves股份有限公司也归华裔所有。
但是,中国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原木的重要市场。正如澳大利亚学者Colin Filer所指出的那样:“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量的伐木公司由马来西亚公司或者受华裔控制,这可能与中国作为巴新日益增长的重要的原木出口目的地有关”。
随着太平洋岛国与中国互动的日益增多,理解中国——大洋中的巨龙—— 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对岛国来说,中国具有独特的语言和完全不同的一套官僚体制。
不过,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在资源开发上的投资是复杂而混乱的,中国政府并没有发挥像一些人描述的那样的控制角色。这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计划是由中国国家主导和垄断的”的观点提出了挑战。澳大利亚学者Graeme Smith和Paul D.Arcy指出,我们不应该假定存在一个“单一的中国”,所谓的“中国人、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并不是铁板一块;它们往往受到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互动的影响,代表着广泛的利益、观点和价值”。
华人学者杨健也指出:“并没有明确证据可以证明,中国深化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参与是出于军事安全考虑的有计划的战略举措。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南太平洋对于中国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不大。中国的地区影响力绝大程度上基于其‘不附加条件’的援助和不断增多的区域内经济互动。中国既没有硬实力,也没有足够的软实力,主导南太平洋地区事务。”
澳大利亚学者Philippa Brant在研究中国的国际援助和资源投资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不同于其他地区,在南太平洋,迄今为止,还没有例子可以明确证明,资源交易构成中国援助的一部分。从中国当前的政策分析,资源行业并没有成为中国在地区内进行援助的首要目的,或最重要的关注点。”但她继续指出:“中国在南太平洋区域援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包括资源行业的国际援助项目,主要被用以支持商业活动。”
自2006年以来,中国与大洋洲地区领导人的高层政治交往标志着中国对该地区关注程度的提升。这充分证明中国与太平洋岛国交流合作的诚意,同时,也可以解释为中国作为一个全球大国对于相对较小的太平洋岛国的尊重,并在某种程度上希望获得这一地区的政治支持和自然资源。
大量有关“中国威胁”的描述,源自冷战时期苏联的共产主义“威胁”的记忆——其导致西方国家采取“战略否定”政策——拒绝“共产主义者”进入和控制大洋洲。但是,中国与苏联是不同的: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并且今后有可能成为区域内的一支政治力量。同时,中国对大洋洲地区的关注,似乎更多地出于经济目的,而非基于地缘政治或地缘战略考虑。
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中国巨龙将继续留在大洋洲地区。太平洋岛国面临的挑战是,要养活这条巨龙并驯服它、驾驭它,以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但是,或许大洋洲国家也应明白,什么时候才能摆脱对它的依赖。
原文转载于: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TA3NDkyNw==&mid=400353860&idx=1&sn=e4be4b43dd0104b714f70958e9101ca1&scene=23&srcid=1104xVe9eHAmmR1d8y4wXYFz#rd
中国版
中国对太平洋岛国援助的重要意义
太平洋岛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对太平洋岛国的援助是中国对外援助和外交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向岛国提供援助,并适度增加援助,对稳固双边友好关系发展,配合中国整体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在政治上,中国和太平洋岛国同属发展中国家,双方共同点很多。太平洋岛国对中国的统一大业和在联合国、太平洋岛国论坛等国际地区组织中支持对中国非常重要。进一步提升与太平洋岛国的政治关系,对增进岛国对“中国梦”以及和平发展理念的理解和支持意义重大。
在经济上,太平洋岛国海洋资源丰富,该地区的金枪鱼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一些岛国例如巴新能源资源丰富。岛国在海底和海床资源等方面富有潜力。做好对岛国援助工作,有利于深化双方在经贸领域的互利合作,以经促政,打造命运共同体。
在人文方面,中国和太平洋岛国在历史上的交往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甚至更早。双方的相互了解和友谊随后不断加深。做好援助工作中的人文交流,向岛国派遣医疗队、汉语教师、青年志愿者,并选派更多岛国学生赴华留学,对巩固双边人文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之后,太平洋岛国在自身经济困难的情况下,竭尽所能,纷纷向中国提供宝贵援助。例如,巴新向中国捐款50万美元, 萨摩亚捐款10万美元,汤加、瓦努阿图各捐款5万美元,“礼轻情谊重”,充分体现了岛国政府和民众对中国的深情厚谊。
太平洋岛国如何看待新时期中国援助
在笔者采访或出席会议期间,来自巴新、汤加、萨摩亚、库克群岛等太平洋岛国的政府官员、学者、商界人士谈及了对新时期中国援助的看法。他们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太平洋岛国各界对中国援助的认知。
2015年2月,萨摩亚总理图伊拉埃帕在“中国与太平洋:大洋洲视角”研讨会上表示,“中国在传统援助国不愿涉足的许多领域为萨摩亚提供了支持。这些领域对萨摩亚发展和国家建设至关重要。中国和传统援助国对萨摩亚的援助实现了很高程度的互补,推动了萨摩亚的发展”。萨摩亚财政部一名主管援助的官员对此表示赞同。她表示,中国优惠贷款的一大优点是弥补了岛国在传统援助国不愿投资的领域急需的发展资金。 萨摩亚贸易、工商和劳工部秘书长阿乌鲁阿表示,中国对萨摩亚的援助改善了该国的基础设施,为萨摩亚创造了一个更佳的投资环境。他还表示,萨摩亚曾经是最不发达国家,中国为萨摩亚95%的对华出口商品提供了零关税待遇。随着萨摩亚脱掉最不发达国家帽子,中国政府仍慷慨地将这一优惠待遇延长3年。萨摩亚希望继续享受这一待遇。
巴新前驻华大使马克斯•拉伊表示,太平洋岛国希望从传统援助国以外寻找新的援助和投资机遇。中国在援助和投资方面是巴新值得依赖、尊敬的伙伴。他称赞中国对太平洋岛国提供的真诚援助,表示中国通过许多方式帮助了岛国的发展。他动情地说,中国帮助巴新在首都莫尔兹比港援建了约翰•吉斯体育馆,用于主办1991年太平洋运动会,这是中国向巴新提供的首个成套援助项目。巴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陷入财政困境,只有中国总是愿意伸出援手。中国还是在2002年太平洋岛国论坛会议期间第一个宣布向巴新提供援助的国家。
汤加财政部前部长乌托伊卡马努表示,2006年11月16日,汤加首都努库阿洛法发生骚乱,当天造成的损失就相当于汤加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10。为开展重建,恢复经济,汤加政府向传统援助国求援,却遭“冷遇”。之后,汤加政府向中国政府寻求支持,中国政府慷慨同意,表示愿意向汤加提供优惠贷款支持重建。随后,重建工作如期展开。
许多受访者表示,基建设施落后是巴新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中国在基建、卫生和教育等领域向巴新提供了大量援助,对巴新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援助在项目谈判和执行方面的高效率也是岛国官员多次谈及的内容。有受访者表示,中国政府利用优惠贷款承建的巴新戈洛卡大学学生宿舍(第2~4期)扩建项目两年多完工。如果由巴新政府而不是中国公司承建,也许需要30年才能完成。中海外、中国港湾等中资公司在太平洋岛国承建工程时,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赢得了当地称赞。2014年8月,中国港湾公司资助5名巴新学生赴华就读本科学业。
在使用当地劳工问题上,库克群岛财政部官员表示,中国—新西兰—库克群岛开展的供水三方合作项目雇用了大量当地工人,中方工程中约有高达30%的项目分包给当地公司,在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中国公司在项目动工前还聘请熟悉情况的当地公司,开展了项目对当地环境影响的评估。 巴新商会官员表示,中国公司将30%的工程分包给巴新当地公司,这个比例非常高,令人鼓舞。
深谙太平洋岛国事务的一些专家学者也谈及对中国援助的看法。夏威夷大学学者特伦斯•史密斯表示,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存在给太平洋岛国领导人在经济、政治发展模式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借鉴与选择。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学者格雷姆•史密斯表示,他在巴新采访的多边机构,包括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都积极称赞中国建筑公司完工及时、避免项目成本变动、在(其他因素使)项目拖延时灵活处理(使项目如期完工)等优点。奥克兰大学学者张勇进表示,中国的出现为太平洋岛国应对发展挑战提供了新的机遇。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中国对外援助资金将更加充裕。这将有利于中国在“力所能及、量力而为”的原则下,为太平洋岛国提供更多援助,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太平洋地区是中国大周边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将为密切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在援助、经贸、投资等领域的互利合作提供难得的重要契机,也得到了太平洋岛国的积极回应。正如太平洋岛国领导人在2014年11月与习近平主席集体会晤时表示的,岛国期待与中国加强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倡议下的合作,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加深友谊。
同时,新时期中国对太平洋岛国的援助也面临一些新的要求。一些岛国官员和受访者表示,期待与中国进一步加强合作。有受访者表示,随着中国对太平洋岛国提供的优惠贷款不断增加,期待中国能够提供更多无偿援助。巴新等岛国面临的一个最大挑战是失业率高,当地就业机会不足,当地工人技术缺乏,期待中国的援助项目能够为当地提供更多就业和培训机会。岛国一些贸易主管官员期待进一步以援促贸,表示目前中国和太平洋岛国的贸易增长迅速,希望中国继续为岛国出口商品提供更多机遇,推动双边贸易更加平衡地发展,这有利于双方的共同利益。
其他一些挑战还包括如何进一步加强与太平洋岛国在援助事务上的沟通与协调,在援助质量和效果等方面精益求精;进一步推动中国企业切实落实好中国对外援助政策,在做好援助项目的同时,进一步处理好环保、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事务,维护国家和企业自身的良好形象;对传统援助国希望与中国加强援助交流合作的意愿,做好回应,建立良性协调;进一步加强宣传,增进各方对中国援助的客观了解,减少误解。
美国版
中国在资源开发上的投资增加,为包括太平洋岛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其所需的经济收入以及西方之外的另一个选择。随着太平洋岛国与中国互动的日益增多,理解中国—— 大洋中的巨龙——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对岛国来说,中国具有独特的语言和完全不同的一套官僚体制。中国投资的吸引力,还在于其往往伴随着不附加先决条件的援助和贷款,而西方国家政府或国际金融机构向岛国提供类似资金的时候,均附有比较严苛的条件。自2006年以来,中国与大洋洲地区领导人的高层政治交往标志着中国对该地区关注程度的提升。这充分证明了中国与太平洋岛国交流合作的诚意,同时,也可以解释为中国作为一个全球大国对于相对较小的太平洋岛国的尊重,并在某种程度上希望获得这一地区的政治支持和自然资源。
一些太平洋岛国正协助供给中国,并从中国包括经济援助和贷款等的投资中受益。对于那些国家来说,中国是一条仁慈的龙。然而,也有一些国家心存疑虑:中国慷慨的背后,是否另有所图。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多方努力,中国已经在世界其他地方找到了可靠的自然资源供应,从而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这导致中国资源开发方面的对外投资增长迅猛,尤其是对非洲、拉丁美洲、中亚、东南亚、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如今的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
这些投资主要来源于中国的部分国有企业。它们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优先获取了中央的金融和外交政策支持,作为中国“走出去”战略的一部分,致力于获取资源和市场。这种外交政策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被评论家们解释为中国的“能源外交”。
一些西方国家认为,这种现象对现存的由美国及其盟友领导的全球秩序是一种威胁。关于这一点,正如美国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席艾兰•博曼于2015年3月在讨论中国在拉丁美洲的投资时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所看到的绝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其中暗含着政治和战略的动机。”
中国学者赵宏图发现:“中国有时会被指责是通过‘战略途径’而非‘市场途径’获取资源,脱离市场,而以国家为主导,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能源和资源。”
中国在资源开发上的投资增加,确实为包括太平洋岛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其所需的经济收入以及除了西方之外的另一个选择。中国投资的吸引力还在于其往往伴随着不附加先决条件的援助和贷款,而西方国家政府或国际金融机构向岛国提供类似资金的时候,均附有比较严苛的条件。
正如2015年3月,肯尼亚驻联合国大使马查里亚•卡马在《康奈尔国际法杂志》研讨会上所指出的那样,对中国在非洲日益增长的经济参与的担忧被夸大了,并且“非洲欢迎中国提供的机会。中国不仅寻求原材料,也将资金投到制造业、基础设施和建筑业等产业中。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已经进入非洲,并在这片大地上创造了巨大的革新力量”。
目前,中国在大洋洲的资源开发投资,无论是与其他国家在该地区的投资,或是中国在其他地区的相关投资相比,仍然是少数。然而,因为需求的增长及科技创新带来的利好(例如资源开采成本的降低、海床矿业等项目获得了经济上的可行性等),中国在大洋洲的资源开发投资正在并且注定将持续增长。
中国学者喻常森指出,2003~2012年的十年间,中国对大洋洲岛国的直接投资,累计价值为6.892亿美元。其中,主要对象是巴布亚新几内亚(3.13亿美元),其次是萨摩亚(2.52亿美元)和斐济(1.11亿美元)。2012年,中国对大洋洲岛国的直接投资为1.481亿美元,而10年前的2003年只有42万美元。
这将对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政治以及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作为大洋洲自然资源开发方面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最终将对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关系产生影响。
矿业
在矿业领域,中国将资金主要投往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斐济。它们也是中国在该地区两个最强大的外交盟友以及该地区最大的两个国家。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国国有企业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冶集团)在马当省拥有并经营着价值15亿美元的拉姆镍矿和钴镍合金矿。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在大洋洲最大的矿业投资。
由于该公司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不太稳定,中冶集团的拉姆镍矿项目开始并不顺利。矛盾源于糟糕的劳动条件和对水下尾矿处理造成周边海域污染的担心。
中国也是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液化天然气的主要买家。2009年12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旗下子公司联合石化(亚洲)有限公司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液化天然气项目的经营者埃克森美孚旗下子公司埃索高地有限公司签署了一项长期液化天然气购销协议,中石化将在20年内每年从埃索高地运营的巴新液化天然气项目进口200万吨液化天然气,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将供应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的中石化液化天然气储存站。
山东信发集团在斐济的瓦努阿岛拥有20年的土地租赁合约,可以在当地进行铝土矿开采。这是一个地表采矿项目。20年的租赁时间包括了初始两年开采3~5米的表土进行建设和准备投产及开采结束后的矿区修复时间。2015年2月19日,《斐济时报》预测,2015年斐济将从该矿区40万吨铝土矿的出口中获得1600万美元的收入。山东信发集团公司已经在Bua省附近的lekutu地区租赁了第二个矿区,并已开始同来自Dreket的Nabiti村的土地所有者进行商讨。
除了瓦努阿岛的铝土矿,另一家中国公司中润资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持有英国瓦图科拉金矿公司66%的股份。而瓦图科拉金矿是斐济最古老的矿区,矿山原先的所有者为帝王金矿公司。
然而,中国的矿业公司却遭遇了大量的负面宣传,尤其是环境污染、劳动条件极为恶劣以及中国公司与中国劳工之间的排他性雇佣关系等。除此之外,中国政府宣称的“不干涉”东道国内部事务的政策,也被指是对治理不善和国家内部冲突等问题置若罔闻。
然而,新西兰学者Glenn Banks认为,并不是只有中国公司表现不好。“矿业的历史,特别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充斥着关于西方企业的劣迹斑斑的故事。”他还提到:“近来有关中国作为一个资源猎人,在世界舞台重新崛起的夸大、恐惧和种族歧视,基本上可能没有根据。也就是说,当前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情况与过去相比变化不大。”他还说,中国公司正在改变,而且,“有证据表明,拉姆镍矿作为一个矿业公司,已经根据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国情做出了适应性调整”。
巴布亚新几内亚学者Patrick Matbob则批评巴新政府“已经丧失了对这些项目进程的有效管理和控制。由于政府忽视了依据自己的法律对矿山开采进程的控制,最终必将导致忽视巴新人民的利益的结局”。
渔业
渔业是中国投资最引人关注的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大批中国渔船就在公海以及太平洋许多岛国的专属经济区内作业,捕获数量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988年,仅有7艘中国渔船在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的辖区内作业,总产量约为42吨。到1994年时,中国渔船的数量激增至457艘,名义总产量也升至20世纪90年代的最高水平,达到了14062吨。但2004~2005年,中国渔船数量下降至212艘,2006年变为157艘,随后在2007年出现巨大缩减只剩下86艘。但在2008年时这一数字又回升至199艘。这种数字的波动也反映在了渔业产量上。
如今,中国拥有太平洋岛国地区最大的捕捞船队,金枪鱼捕捞数量占地区总量的25%以上。不过,令人担忧的是,其中公海捕捞占了很高比重。当地人认为,它们经常不提供作业数据,从而极大地冲击着渔业市场。
另一个主要担忧是,中国的渔船接受来自政府的补贴,这就使得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船只很难与它们竞争。这也意味着,中国渔船可以在别的船只不盈利的情况下,长期进行捕捞作业。这将对鱼类资源造成不利影响。
林业
中国企业在林业方面的参与受到了限制。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拥有该地区最大的森林产业,主要包括原始森林采伐和原木出口。
参与原木生产的主要是马来西亚和韩国的企业。而马来西亚企业通常是由马来西亚华裔管理。例如,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马来西亚公司长青集团、WTK和Cakara Alam控制着约占总量70%的原木出口。然而,虽然这些公司的所有者是马来西亚华裔,但并没有证据表明,这些公司和中国中央政府有关联或受其支持。所罗门群岛的林业公司的情况也与此相似,比如Earthmoves股份有限公司也归华裔所有。
但是,中国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原木的重要市场。正如澳大利亚学者Colin Filer所指出的那样:“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量的伐木公司由马来西亚公司或者受华裔控制,这可能与中国作为巴新日益增长的重要的原木出口目的地有关”。
随着太平洋岛国与中国互动的日益增多,理解中国——大洋中的巨龙—— 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对岛国来说,中国具有独特的语言和完全不同的一套官僚体制。
不过,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在资源开发上的投资是复杂而混乱的,中国政府并没有发挥像一些人描述的那样的控制角色。这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计划是由中国国家主导和垄断的”的观点提出了挑战。澳大利亚学者Graeme Smith和Paul D.Arcy指出,我们不应该假定存在一个“单一的中国”,所谓的“中国人、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并不是铁板一块;它们往往受到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互动的影响,代表着广泛的利益、观点和价值”。
华人学者杨健也指出:“并没有明确证据可以证明,中国深化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参与是出于军事安全考虑的有计划的战略举措。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南太平洋对于中国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不大。中国的地区影响力绝大程度上基于其‘不附加条件’的援助和不断增多的区域内经济互动。中国既没有硬实力,也没有足够的软实力,主导南太平洋地区事务。”
澳大利亚学者Philippa Brant在研究中国的国际援助和资源投资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不同于其他地区,在南太平洋,迄今为止,还没有例子可以明确证明,资源交易构成中国援助的一部分。从中国当前的政策分析,资源行业并没有成为中国在地区内进行援助的首要目的,或最重要的关注点。”但她继续指出:“中国在南太平洋区域援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包括资源行业的国际援助项目,主要被用以支持商业活动。”
自2006年以来,中国与大洋洲地区领导人的高层政治交往标志着中国对该地区关注程度的提升。这充分证明中国与太平洋岛国交流合作的诚意,同时,也可以解释为中国作为一个全球大国对于相对较小的太平洋岛国的尊重,并在某种程度上希望获得这一地区的政治支持和自然资源。
大量有关“中国威胁”的描述,源自冷战时期苏联的共产主义“威胁”的记忆——其导致西方国家采取“战略否定”政策——拒绝“共产主义者”进入和控制大洋洲。但是,中国与苏联是不同的: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并且今后有可能成为区域内的一支政治力量。同时,中国对大洋洲地区的关注,似乎更多地出于经济目的,而非基于地缘政治或地缘战略考虑。
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中国巨龙将继续留在大洋洲地区。太平洋岛国面临的挑战是,要养活这条巨龙并驯服它、驾驭它,以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但是,或许大洋洲国家也应明白,什么时候才能摆脱对它的依赖。
原文转载于: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TA3NDkyNw==&mid=400353860&idx=1&sn=e4be4b43dd0104b714f70958e9101ca1&scene=23&srcid=1104xVe9eHAmmR1d8y4wXYFz#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