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大周边外交:中澳学者对话会”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16-10-19
2016年10月16日,“大洋洲研究工作坊第十期——大周边外交:中澳学者对话会”在中山大学文科楼召开。此次会议由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培育基地——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韩锋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翟崑教授、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太平洋岛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方银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国研究院执行主任Richard Rigby(任格瑞)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战略与防务研究中心Brendan Taylor教授、中山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南海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袁丁教授、副院长王学东副教授、吴湘宁研究员、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喻常森副教授、费晟副教授、于镭研究员以及《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媒体记者将近30人与会。
会上,来自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学者主要围绕“中澳关系最新发展动态”、“南海问题”、“太平洋岛国事务”等三个专题展开热烈讨论。
“中澳学者对话会”与会学者正在进行深入讨论
关于中澳关系的最新发展,学者们认为,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实施以及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为中国与澳大利亚经贸关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学者们也发现,尽管中澳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两国在政治安全领域却暴露出明显分歧。为此,学者呼吁,两国学术、政治和商业精英共商中澳关系,妥善处理分歧,推动中澳关系稳定发展。
关于南海问题,学者们认为,南海问题包含了复杂的多重因素,既有领土主权纠纷,又有资源开发和航行自由问题,必须进行个案处理,不能寻求快速一揽子解决方案。在国际关系领域,南海问题也反映了地区秩序重建和中美主导权之争。
关于太平洋岛国事务,学者们普遍认为,南太平洋地区是澳大利亚的传统势力范围,中国是后来者。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太平洋岛国的经济外交,在取得明显成就的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尤其是在资源开发模式和援助政策的透明度等方面有必要进行适时调整。
同时,学者们对崛起国家的国际声誉、中澳是否能够结成经济盟友?中国对太平洋岛国的医疗卫生援助效果、澳大利亚的大国外交等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对话。
会议开始时,中山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南海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袁丁教授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会议结束前,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喻常森副教授对会议成果进行了总结,并表示会议论文不久将结集出版。
《环球时报》对会议主要观点进行了专题报道。
会上,来自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学者主要围绕“中澳关系最新发展动态”、“南海问题”、“太平洋岛国事务”等三个专题展开热烈讨论。

“中澳学者对话会”与会学者正在进行深入讨论
关于中澳关系的最新发展,学者们认为,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实施以及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为中国与澳大利亚经贸关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学者们也发现,尽管中澳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两国在政治安全领域却暴露出明显分歧。为此,学者呼吁,两国学术、政治和商业精英共商中澳关系,妥善处理分歧,推动中澳关系稳定发展。
关于南海问题,学者们认为,南海问题包含了复杂的多重因素,既有领土主权纠纷,又有资源开发和航行自由问题,必须进行个案处理,不能寻求快速一揽子解决方案。在国际关系领域,南海问题也反映了地区秩序重建和中美主导权之争。
关于太平洋岛国事务,学者们普遍认为,南太平洋地区是澳大利亚的传统势力范围,中国是后来者。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太平洋岛国的经济外交,在取得明显成就的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尤其是在资源开发模式和援助政策的透明度等方面有必要进行适时调整。
同时,学者们对崛起国家的国际声誉、中澳是否能够结成经济盟友?中国对太平洋岛国的医疗卫生援助效果、澳大利亚的大国外交等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对话。
会议开始时,中山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南海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袁丁教授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会议结束前,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喻常森副教授对会议成果进行了总结,并表示会议论文不久将结集出版。
《环球时报》对会议主要观点进行了专题报道。

与会学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