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借鉴国外智库建设经验 打造实体化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作者:冯爱琴)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0月16至17日,“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能力建设专题研讨会”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来自全国42家培育基地的6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实体化建设与资源整合等问题进行探讨。广西民族大学校党委书记钟海青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本次研讨会聚焦“资源整合与基地实体化建设”,旨在探讨如何汇聚校内、地方和学科资源,将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打造成实体化科研机构和智库。


存在问题与困难

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喻常森在发言中分析了高校国际问题研究团队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他认为,院系和高校之间制度性的疆域分割严重,国家和学校缺乏长远专门人才培育计划,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部门之间缺少联系是目前多数高校国际问题研究团队建设中普遍存在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还是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与执行部门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双向互动关系。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基本上处于两条平行线上运行,很难交叉在一起。这样,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之间没有建立起有真正意义上的认知共同体,而这是作为智库的必要条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国研究中心代表也表示,基地在整合多学科力量时存在一些困难,如在同一个机构内很难找到每个项目所需的全部人才,很多科研团队是“整”而“不合”,同时,由于中国式思维和外国式思维之间的差异,中外同一专业人才常因为对某个问题看法不一互不退让,导致项目处于停滞状态。

在落后省份的培育基地还存在一些特别的困难和问题,兰州大学中亚研究中心代表表示,这些困难包括:第一,交流条件差,尤其是对外交流的机会特别少;第二,学术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历史短、积累少;第三,经费投入少,主要源于各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第四,与政府的联系少;第五,受以上条件的限制,研究人员的数量与水平受限等。

四川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代表分析了基地实体化建设中的问题,认为虽然资源整合是基地实体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基地实体化建设还需得到教育部、学校等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以作为基地实体化进程的最要举措之一——自主申报设立二级学科来看,若牵头单位的确立、教师授课工作量计算、学生课程要求设置等诸多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基地都将难以在实体化的道路上有所斩获。再如,基地的实体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强大的专职研究人员队伍,而在人员的引进、配置、编制、待遇、工作量、考核等诸多方面都必须得到至少是学校层面的政策支持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国外智库建设经验

会上,一些培育基地代表分享了国外相关国际问题研究和智库建设的经验。

北京外国语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代表以加拿大高校中的加拿大研究中心(所)以及中国研究中心(所/院)为例,认为其有一些特点或者是经验可循:一是实体化过程中有效地整合了本校或本部门的资源。二是高校国别研究中心实体化过程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才培养体系是紧密相关的。三是与相关政府部门、政府政策研究所、各种公立私立基金会保持密切的联系,进行科研项目的合作或者承担这些机构的科研项目。

首都师范大学文明区划研究中心殷志强考察数例典型日本智库的运作模式,总结认为,一个研究所或研究基地研究人员的构成基本能反映其研究特色与研究实力,因此,在基地建设过程中,要打破旧有体制的束缚,突破小团体观念,以研究基地的任务为中心,以研究课题为选人机制的核心,既要有根据自身研究特色组建的固定团体,同时需要根据不同课题组织不同的客座研究员团队,重视人员的合理组合与优化配置。在研究员梯队方面,既要有资深的顾问协调和处理各方面关系,又要有各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同时要注重对中青年研究人员的培养和扶持,充分保证后备力量,保持研究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代表表示,以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三所高校的独立的跨学科学术机构为样本,可以发现它们共同具有如下三个主要特点:独立且灵活的组织安排、充裕且持续的经济支持、高素质且多元的研究人员。目前中国高校智库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仍有差距。国外高校的独立跨学科研究机构在实体化建设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实质性的学科交叉平台需要有实实在在的实体资源,即在人力资源、经费资源和设备仪器上都必须提供支持,否则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的长久稳固运行就很难得到保障。中国的高校智库既想要走实体化道路,也需要集中资源,强化扶持,整合构筑实质性的科研平台。

通过实体化建设推动国别和区域研究

多数与会基地代表谈到了基地建设和相关研究的实践和经验,不少学者表示,实体化应是基地的发展方向和制度保障。北京外国语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丁超表示,资源整合是推进基地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在基地实体化建设过程中,基地的目标定位要求通过明显有别于他的组织形式;基地的实体化可以很大程度上优化研究队伍、提高研究水平;基地实体化推进,主要取决于它所在学校管理层的认识和决策。

喻常森认为,根据我国高校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人员结构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国外的经验和中国的国情,可以尝试几个方面的探索:建议今后国家在科研项目经费开支中增加科研人员工资和劳务费用。根据中心经费情况和项目需要,自行聘用短期科研人员,特别是鼓励设立博士后流动站;设立固定的科研编制;注重骨干研究人员的选拔和培育;政府和学校的配套政策支持。

广西民族大学东盟研究中心代表则表示,“智库时代”在中国正在到来,而以新型高校智库为代表的智库建设在中国正在掀起一股潮流。“资源整合和基地实体化建设”是这一股潮流下的应景之举,而其目标则应指向中国特色的新型高端智库。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忻华认为,国别与区域研究与经济社会运行和国家决策实践紧密结合,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现实性和时效性,从事国别与区域研究的机构,并非一般意义的学术研究机构,而应具备国家决策体系的“外脑”的功能,发展成能够向高层决策者及时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的“智库”。一方面,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人员,应具备多学科的深厚知识积累,和综合运用多种的理论工具与分析模式的跨学科研究能力,而不应将自身的研究焦点和研究技能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学科或范畴;另一方面,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作为此类研究的资料、信息、数据和研究成果的汇集和交流的枢纽,亦需整合学术界、财经界、媒体与文化领域和政府部门等社会不同部分的资源,形成对当前决策层和社会各界关注的国际形势重大问题开展追踪预测和深度分析的强大研究能力。惟其如此,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才能成为占领形势分析和政策咨询的制高点的智库,进而向国家高层决策者提供具有理论深度、数据精度和前瞻性的优质决策咨询服务。因此,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的资源整合与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若要完成实体化,发展成具有强大的分析与研究能力的智库,一方面要能将学术界的不同领域和不同学科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由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主导的分工明确、协作紧密、资源与信息共享的研究团队体系,另一方面则要与财经界和媒体建立制度化的密切联系,建立起从财经界和媒体汲取资源的能力。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的资源整合与能力建设方面,上外欧盟中心已经作出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仍有一些有待改进和完善的空间。今后上外欧盟中心将进一步探索资源整合与能力建设的新手段与新途径,为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代表表示,要想提高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在高校内受到重视的程度、走出在某些学科内被排挤或边缘化的困境,就必须让基地显现资源整合的力量、增强科研积极性并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制定新的考评政策对引进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吸引更多校内外资源,增强研究人员针对高校智库型研究的积极性也是关键。

在会议总结时,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研究专家范宏贵结合几十年对东南亚研究的心得分享学术经验,建议研究人员加强自身研究水平,使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相结合,走出国门进行实地调研考察。

本文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原报道见:

http://cmt.cssn.cn/gd/gd_rwhn/xslt/201410/t20141029_13814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