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多维”的大洋洲地区秩序 暨《大洋洲发展报告》(2021-2022)组稿会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1-12-14
2021年12月4日,教育部首批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联合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和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题为“多元多维的大洋洲地区秩序暨《大洋洲发展报告》(2021-2022)”的组稿会。会议以线上视频方式举行,来自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吉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聊城大学和中山大学等国内外机构的16位专家学者参会并作专题发言。
(与会人员合影)
会议伊始,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国际翻译学院院长常晨光教授、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牛军凯教授、中山大学科研院文科处副处长/大洋研究中心主任费晟教授分别致辞。四个专题研讨结束之后,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大洋洲研究中心研究员许少民做会议总结。
第一个专题聚焦国际/地区秩序及其转型。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贺凯教授在借鉴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分析方法对国际秩序的内涵、类型及其转型做出界定,进而探讨中美战略竞争下的国际秩序形态及其转型过程,并指出目前确认国际秩序是否发生转型为时尚早。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刘丰教授进一步阐述了“权力”与“秩序”的区别和联系,并认为地区秩序由于其开放性而难以清晰界定;亚太地区作为当今世界开放性最强的区域,不断受到地缘政治的塑造与重塑,因此识别亚太地区重要行为体是探讨亚太地区秩序转型的动力与方向的出发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周方银教授指出国际秩序是各国为实现本国利益在重复博弈过程中形成的动态平衡及其衍生出的较强可预期性;他认为,当前世界正处在国际秩序过渡期,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并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编辑部主任赵青海研究员归纳出当前国际秩序演化过程的三大特点,并以此分析中美战略竞争态势如何影响当前中国的国际秩序观。
第二个专题聚焦大洋洲地区秩序现状及其演变趋势。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徐秀军研究员系统分析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秩序的整体特征、主要表现,及其对大洋洲地区秩序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吉林大学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郭锐教授在研判日本岸田政府外交政策的风格和走势的基础上,尝试勾勒日本当局大洋洲政策的前景和挑战,及其对中日关系的潜在影响。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秦升博士就“澳英美联盟”(AUKUS)的产生及其对地区安全秩序的潜在影响,以及“印太”地区主要国家的反应展开分析。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梁甲瑞研究员重点阐述太平洋岛民的海洋治理模式和理念(“海洋即家园”)塑造了太平洋岛屿地区海洋规范的发展,并对全球海洋治理理念和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启示。
第三个专题关注澳大利亚的内政和外交。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于镭教授从国际权力格局和澳大利亚国内政治层次切入解释澳大利亚对华政策演变及其对中澳关系的影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黄家瑜副教授梳理美澳同盟最新动态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研判。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林民旺教授在分析澳印关系历史演变的基础上,指出印度近年来对澳大利亚的新认识和新定位是澳印关系升温的主要动力。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宁团辉重点论述了澳大利亚政党政治的内涵、作用机制及其对华政策的具体影响。
最后一个专题聚焦新西兰和南太岛国议题。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博士生张梦迪主要从经济发展、新冠疫情防疫政策、政党政治和恐怖袭击/安全问题对2021年的新西兰内政展开评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讲师彭丽芳博士则对新西兰的国际秩序观、多边主义外交及其对华政策展开论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太平洋岛国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吴艳博士集中论述特朗普政府以来美国南太政策的演变、特点、发展趋势及其挑战。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谷名飞副教授阐述了南太地区在法国“印太战略”中的新定位,并据此研判法国在南太地区的政策走势。
(本文转引自“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_I51XtSXsoGUjy9KKWeh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