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心联合“一带一路”研究院和国际关系学院成功举办“ ‘印太战略’最新动态和影响”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2-03-24
2021年11月13日,教育部首批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联合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和国际关系学院主办题为“‘印太战略’最新动态和影响”的内部学术研讨会。会议以网络视频方式举行,来自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暨南大学、辽宁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12位专家学者参会并作专题发言。
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陈建洪教授、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牛军凯教授、中山大学科研院文科处副处长/大洋研究中心主任费晟教授分别致辞。陈建洪院长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的发展和重点研究议题。牛军凯院长则对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发展历程、研究重点和学术成果做简要介绍,并就会议主题作引导发言。中山大学科研院文科处副处长、大洋研究中心主任费晟教授指出中心成员致力于把大洋洲研究中心打造成一个以大洋洲研究为主,逐渐联结国内外不同区域和国别研究的重要平台。本次会议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视角探讨“印太战略”,他认为恰恰是上述思路的一个尝试。
(与会人员合影)
第一节会议由大洋洲中心主任费晟教授主持,四位专家分别从美国、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亚的视角阐述“印太战略”的内涵、进展及其影响。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达巍教授对美国“印太战略”牵动下的联盟体系调整展开论述。达巍提出“印太战略”下美国盟友体系产生重大变化,在“印太战略”的拉动下,美国旧有盟友体系出现分层、分议题和分功能的趋势,新的“盟伴体系”即盟友和伙伴组合体产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叶海林研究员从印度对华心态变化剖析印度的“印太战略”。他认为近年来中印关系明显变淡,主要是印度对华心态发生变化:一方面,印度地缘重要性上升,导致印度倾向于采取“机会主义策略”,试图借“印太战略”寻求对中国的“不对称优势”。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影响和国内民族主义的互动,导致印度对华政策呈现不稳定态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外交室主任张勇研究员围绕日本“印太构想”的最新进展做阐述。张勇认为日本提出“自由开放的印太”是基于巨变的时代环境,日本二战后一贯的战略发展逻辑和对美国战略布局的忧虑。他认为在看待日本“印太构想”体系时,不应把日本完全作为一个协同国家来看待,因为日本在这一体系中也表现出强烈自主性。最后他强调,理解日本“印太构想”应将其纳入中日关系的发展逻辑和国际秩序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之中。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许少民副教授认为莫里森政府加速推动“印太战略”的落实,且显著变化之一是针对中国的意图越来越明显,对华展开地缘政治斗争的意味越来越浓。“美英澳联盟”(AUKUS)进一步反映出莫里森政府在对华战略定位上与美国基本一致,即澳在中美战略竞争中已经正式“选边站队”,澳逐渐放弃战略自主性。
(由左上至右下分别为清华大学达巍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叶海林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勇研究员、中山大学许少民副教授)
第二个专题由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陈世伦副教授主持,来自不同机构的四位专家围绕越南、泰国、印尼和新加坡视野下的“印太战略”展开讨论。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蒋国学研究员重点从美国“印太战略”背景出发分析越美南海油汽合作的现状、动力和挑战。他注意到越美油汽合作增加是在美国正式推出“印太战略”之后。他认为越美在油汽合作上面临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油气合作开发项目进展并不是很顺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周方冶副研究员围绕泰国对“印太战略”的看法与应对展开分析。周方冶认为泰国对美国“印太战略”引发的地缘政治压力感到担忧,但认为还有回旋空间。整体上看,泰国仍然坚持长期以来的中立平衡策略,试图利用大国竞争促进产业链升级,进行弯道超车。与此同时,泰国也尝试从国内、次区域(湄澜地区)和区域(东盟)进行层层布防以增加缓冲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南半岛研究中心副主任林丽博士重点阐述了印尼对美国“印太战略”的具体认知及其回应。林丽认为,印美两国的“印太战略”在目标上存在差异。美国的“印太战略”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针对性,而印尼则更专注区域合作与共同繁荣,避免卷入美国主导的大国对抗。印尼的“印太战略”强调东南亚区域内的动态平衡,服务于其自由积极的外交政策和东盟中心地位主张。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嵇先白博士以美新建交55年来的关系变迁为切入点,分析新加坡在美国“印太战略”中的支点作用。嵇先白认为,新加坡长久以来是美国在亚太/印太地区最忠实的盟友,双方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实现了深度绑定。随着两国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宽,美国不断从政治经济方面对新加坡施加更大影响。新加坡毫无疑问是美国“印太战略”中的坚实盟友和重要支点国家。
(由左至右分别为暨南大学研究员蒋国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周方冶、中国人民大学讲师嵇先白)
会议第三专题由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杨海主持。四位专家学者分别从英国、法国、欧盟和俄罗斯的视角诠释“印太战略”。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教授曾敬涵从内部博弈视角就英国对华政策演变及其“印太战略”逻辑展开分析。曾敬涵认为,英国对华政策的形成过程是持续性、多层次和多机构的博弈过程,官僚政治在英国对华政策演变中扮演重要角色。他认为,英国的“印太战略”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国内政治需求而非实际的战略或安全需要,且英国在印太地区的实际操作存在战略透支可能,因此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效用。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谷名飞从成立不久的“美英澳联盟”(AUKUS)切入分析法国“印太战略”走向。谷名飞认为,“英美澳联盟”极大地动摇了法国的“印太战略”计划,但法国通过激烈回应试图获取美国对其特定利益关切的支持。他认为,法美双方各自的“印太战略”目标不同,法国强调在印太地区的非军事合作,扩大自身在该区域的影响力;而美国的“印太战略”则显然服务于其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法国需要依赖美国介入印太地区,致使法国对华问题上呈现出一定的矛盾性。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严少华就欧盟与美国的“印太战略”协调展开论述。严少华认为,欧盟开始向地缘政治力量转型,意欲提升在印太地区的地位,力图成为该地区新的战略力量,不断加强同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协调。他认为“英美澳联盟”(AUKUS)对欧美的“印太战略”协调产生了巨大冲击,加深了美国同欧洲盟友的分歧,但他预期欧美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协调仍会继续推进。
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孔桥雨阐述了“印太时代”俄罗斯地缘政治观的演进。孔桥雨指出,俄罗斯目前尚未发布“印太战略”官方文件,但美国等国提出的“印太战略”对俄罗斯传统地缘政治发展逻辑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俄从更加宏观和统一的地理空间视角重新部署国家战略。她认为,美“印太战略”的推出并没有在根本上缓解美俄矛盾,且美国试图限制俄罗斯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因此客观上促成中俄在这一地区的进一步战略合作。
(由左上至右下分别为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教授曾敬涵、中山大学副教授谷名飞、复旦大学副研究员严少华、辽宁大学助理研究员孔桥雨)
最后,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主任费晟教授再次对与会嘉宾表示诚挚的感谢并做会议总结。他认为,与会嘉宾的真知灼见深化了学界对“印太战略”的认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美国的盟伴都看成是美国“印太战略”的追随者,毕竟各国战略决策都服务于各自国家利益需要,不能忽视各国战略自主性。他期待能够在后续的会议中进一步深化和扩展这个议题。
(中山大学科研院文科处副处长、大洋研究中心主任费晟教授)
(本文转引自“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bpng13XQcFLUXcd26GRsq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