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工作坊第26期聚焦中新关系与移民历史

12月10日,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工作坊第26期在文科楼712会议室举行,主题为“中新关系发展及新西兰中国新移民研究”。会议由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主办,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副主任许少民主持,新西兰梅西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刘良妮副教授作主题报告。来自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主任费晟、副主任王学东、研究员王婷婷、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黎相宜、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际事务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赖格参加讨论。

 

 

工作坊研讨现场

 

新西兰梅西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刘良妮副教授

 

刘良妮教授梳理了新西兰移民政策历史变化,详细说明了几波中国移民潮的特征,以及新西兰主流社会对中国移民的阶段性态度变化和整体趋势。其核心观点为,当前新西兰的移民政策的走向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作为一个白人主导的国家,新西兰的国家身份认同始终引导着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并根本性地影响了新西兰对中国移民的态度。自新西兰建国初期起,新西兰政府通过人头税、配额限制等手段,系统性地排挤华人群体,推行“白人移民政策”。尽管随着新西兰社会多元化进程的推进及中新两国关系的发展,尤其是1972年中新建交和2008年自由贸易协定签订以来,两国在经贸与人文交流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然而,新西兰社会中根深蒂固的白人主流价值[1]对新移民的社会接纳程度仍然产生潜在影响。

她进一步指出,当前新西兰的打分制移民政策与以前该国以种族为标准的偏向性移民政策已显著改善,但受历史影响,中国移民的文化话语权、资源分配以及社会融入等问题依然存在。新移民在经济发展、教育贡献等方面的努力,正在逐渐改善新西兰主流社会对华人群体的刻板印象。但与此同时,又催生了如“拼抢工作和房产”、“英语不流畅”、“害羞爱抱团”、“不遵守法规的司机”等新的刻板印象。她认为,新经济自由主义引导下形成的新种族歧视主义,已取代过去的直接排华手段,变得更为隐蔽、狡猾,这也将更为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新移民在新西兰的去留、走向和生存空间等问题。故而,中国到新西兰的移民仍面临诸多挑战。

在互动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围绕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理性和政策性、讨论新西兰中国新移民的新自由主义框架之合理性及其可能的局限性,以及在大国战略竞争的态势下,新西兰在经济利益与安全考量之间的权衡利弊甚至摇摆不定的对外政策等展开交流。费晟主任强调,理解新西兰的移民政策,必须将其放在全球白人国家移民政策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充分认识新西兰经验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

许少民副主任在总结发言中表示,研究新西兰移民政策的历史渊源与中新关系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对深化区域合作具有现实意义。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次工作坊有助于理清新西兰社会身份认同与移民政策之间的内在关联,进一步推动中新关系研究的深入开展。

 

部分与会专家合影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徐露供稿)

 

 


[1] 刘良妮副教授称,因为很难改变,也不太可能改变,我们也没办法期待他们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