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回顾 | 陈长伟教授主讲“澳大利亚战略自主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发布日期:2025-04-07
2025年3月29日晚,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共同主办的大洋洲研究工作坊“澳大利亚战略自主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在海琴六号B210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也是国际关系学院“国关大视野”系列讲座第50讲。许少民副教授主持本次工作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长聘副教授陈长伟老师担任主讲嘉宾,杨黎泽助理教授和徐桑奕助理教授参与对谈。本次活动吸引校外博士生和学院各年级约30名学生参加,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陈长伟教授首先以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和国家集团的“战略自主”话语及其行动作为引子,进而探讨作为中等强国典型代表的澳大利亚在战略自主上的经验教训,并通过详细剖析惠特拉姆政府时期两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外交案例,以此揭示澳大利亚战略自主性的虚虚实实。在这个过程中,陈长伟教授特别提醒要对“战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和“战略独立”(strategic independence)概念进行区分的必要性。在他看来,战略自主强调在保留和利用联盟的基础上寻求更大灵活性,优化自主决策。战略独立重在减少甚至放弃联盟依赖,强调自力更生,完全独立于外部力量。在陈长伟教授看来,尽管澳大利亚战略学术界有少部分战略家积极倡导澳大利亚追求战略独立的必要性,但主流看法依然是在维持美澳同盟的前提下探索澳大利亚的战略自主。
澳大利亚战略自主的可能性及其局限性是本次讲座的重点。陈长伟教授指出,澳大利亚历史上就有“非独立自主外交”的传统,即从依赖英国转向依赖美国。这种依赖关系为其提供了安全保障,但也导致澳大利亚长期处于“被遗弃的恐惧”之中。当下,美澳同盟依然是理解澳大利亚战略自主限度的重中之重。美澳同盟一方面给澳大利亚带来安全保障、军事技术支持、情报共享和外交支持等方面的益处,但另一方面也迫使澳大利亚付出不少代价,包括经济风险增加、军事依赖加重、财政负担加剧乃至国际形象受损等代价。“奥库斯”(AUKUS)的成立对澳大利亚当下乃至未来战略自主的深刻影响成为当前澳大利亚战略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议题。中美战略竞争的烈度、经济和安全利益的艰难权衡,以及澳大利亚在“印太”地区的杠杆作用也被澳大利亚战略学术界广泛认为是影响澳大利亚战略自主的重要因素。
总体而言,陈长伟教授认为关于澳大利亚战略自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和政策意义。澳大利亚的战略自主无疑具有特殊性,但也有典型性,可以成为比较研究的参照系。在政策意义方面,对澳大利亚战略自主的研究有助于优化对澳外交策略,更好应对中美竞争中的第三方角色,而且可以借鉴中小国家自主性实践。在陈长伟教授看来,理解他国其实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本国,这其实也是区域国别研究作为一种方法的精义所在。
会议讨论环节中,陈长伟教授针对“中国如何发展与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中等强国的关系”“澳大利亚与印尼的合作态势研判”“澳大利亚战略自主有限性和灵活性的研判”“澳大利亚国内非政治精英(战略学术界和媒体精英)对澳大利亚外交政策的实际影响”“澳大利亚视角下的战略自主与同盟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解答,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与交流很快进入尾声,许少民副教授对本次工作坊做简短总结,他高度肯定同学们积极提问、善于思考,并对陈长伟教授专程来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支持本次活动致以诚挚的谢意。讲座结束之后,陈长伟教授与学院师生合影留念。
文字:宋琳琳、赵蕾
图片:吴佳丽、高慧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