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会议回顾 | 王伟光教授主讲“新西兰外交与中新关系”

202556日晚,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第29期大洋洲研究工作坊暨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关大视野”系列讲座第56讲“新西兰外交与中新关系”在海琴六号楼“一带一路”研究院A350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活动邀请到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王伟光教授作主讲嘉宾,由我院许少民副教授主持,并邀请我院王学东副教授、华侨大学黄捷讲师及大洋洲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婷婷博士作为与谈嘉宾。本次活动吸引各年级多位学生参加,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王伟光教授首先归纳总结新西兰的国情及其多重身份。它具有地理孤立、文化独特、贸易立国等特点,并同时拥有英联邦国家、太平洋国家、移民国家等多重身份。王伟光教授进一步指出虽然新西兰“是一个世界舞台上的小国”,但 “又是一个积极参与世界事务的国家”。在此基础上,王伟光老师回顾了新西兰外交政策与中新关系的发展演变,展现了新西兰从一味追随英国、追随美国到最后逐渐形成独立外交政策的变迁过程,强调了当前新西兰对华关系中矛盾与合作并存,但整体立场相较美澳等西方国家更加独立与友好的特征。

     

 

从势力均衡(balance of power)的理论角度解释新西兰外交及其对华政策演变是本次讲座的重点。王伟光教授指出,以硬实力分配为核心的国际格局是理解小国战略选边之必要性与紧迫性的关键外在因素。在单级、两级和多级格局下,小国的战略选边压力存在明显差异。冷战期间,美苏两级对抗是核心特征,新西兰基本站在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这一边,在对外战略乃至对华政策上基本与美澳一致。冷战后直至2020年之前,王伟光老师认为以美国霸权为核心特征的国际格局总体而言限制了权力竞争,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大国对美国的硬制衡较为有限。在这个阶段,中美关系的大局保持总体稳定。在这个格局之下,新西兰的对外战略及其对华政策既呈现出了对以往追随美澳的路径依赖,但也保留了对华政策的相对独立性。也正是在这个阶段,新西兰在发展对华关系方面创造了多个“第一”:新西兰是“第一个”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同中国结束双边谈判的发达国家,“第一个”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发达国家,“第一个”同中国启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发达国家,“第一个”同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发达国家,“第一个”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发达国家。

然而,王伟光老师认为,自2020年以来,全球势力均衡格局演变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分水岭,特别是中美之间的实力对比差距明显缩小以至于中西方战略学术界都在热议中美两级格局的形成。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无疑增加了新西兰战略选边的压力,很大程度上迫使新西兰对华政策在希普金斯政府和拉克森政府时期发生微妙的消极调整。王伟光教授指出,尽管未来中新关系的发展会面临更加艰巨的挑战,但他仍然对中新关系的发展保持谨慎的乐观。在他看来,由于地理上偏居一隅,新西兰相对远离世界舞台的中心,这意味着新西兰未必是中美争夺影响力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对象。换言之,新西兰依然有机会维持一定程度的战略自主,但这也取决于中新之间能否保持冷静和务实的态度,妥善地看待和管控分歧和矛盾。

在与谈环节,黄捷博士以新西兰政治制度变革为切入点探讨新西兰外交政策的国内政治根源,强调新西兰转向比例代表制使更多小党参与政府组建,小党在内政外交中发挥了较大影响力。近几届联合组阁的政府中,小党派对华态度较为冷淡,由此形塑了新西兰外交的新特点。他特别指出,新西兰当前政府并不稳定,拉克森总理较为弱势,而作为组阁伙伴的鹰派外交部长温斯顿·彼得斯(Winston Peters)享有较多权力,客观上解释了近年来新西兰对华政策的消极微妙转变。王婷婷博士则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分享她对新西兰政治变迁的观察与思考。她表示新西兰自1881年起就将华人等种族建构为低等“他者”,以此塑造自身的白人民族国家身份,而这种基于种族主义的白人认同至今还没有发生结构性改变。王婷婷博士指出,外交政策或许不仅是经济与政治利益的博弈,还是历史与文化交织激荡的产物,因此有必要端起历史的望远镜思考新西兰当前对华政策特点的历史根源。一言以蔽之,当代问题要适当“历史化”。王学东副教授对与谈进行归纳总结,他指出新西兰一直以来就是白人殖民地打造的“兄弟国家”,文化认同的影响难以磨灭。同时,新西兰经济自主、文化认同和政治制度多重因素也形塑了它独特的政策。王学东老师进一步指出,以势力均衡理论为支柱的结构现实主义是理解新西兰安全和外交的基础理论框架,并认为即使有经济因素影响,新西兰在安全方面的选边抉择中仍然会倒向美国。

 

 

 

 

在问答讨论环节,五位老师围绕“定居者殖民主义”“新西兰规范外交”“新西兰认同政治与现代国家建构”“新西兰代际交替及其政治文化”“大国战略竞争时代的软实力和硬实力”等关联议题展开深入讨论,现场气氛热烈。本次活动结束后,王伟光老师与在场师生合影留念,为本次学术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摄影 | 潘景、吴佳丽

撰稿 | 梁家祥、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