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回顾 | 澳门大学潘成鑫副教授主讲“澳大利亚对华战略批判:以量子全息理论为视角”
发布日期:2025-05-27
2025年5月22日晚,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第30期大洋洲研究工作坊暨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关大视野”系列讲座第59讲“澳大利亚对华战略批判:以量子全息理论为视角”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6号楼B210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活动邀请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潘成鑫副教授担任主讲嘉宾,由我院许少民副教授主持,并邀请我院王学东副教授、陈世伦副教授作为与谈嘉宾。本次活动还吸引了香港岭南大学陈丽莎博士和学院各年级学生参加,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潘成鑫副教授从批判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牛顿式”本体论假设切入,提出以“量子全息理论”重构国际关系的分析框架。他指出,经典地缘政治将国家视为孤立的“台球”,强调主权国家的零和博弈,而量子全息理论则颠覆了这一认知,认为国际行为体如同量子系统中的“局部激发”,其身份与利益由整体关系网络定义。潘成鑫副教授还进一步阐释了量子全息理论中“部分与整体”的核心关系,认为其部分不仅是整体的组成部分,部分还体现着整体。在量子全息理论的视角下,整体-部分关系存在三条界定标准,即整体需满足“在部分中具有普遍存在性”“对部分产生不对称影响”“对部分具有不可或缺性”,展现出该理论独特的本体论特征,挑战了传统的经典物理学中基于“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认知方式。
潘教授将这一新框架应用于理解中澳关系,并以此重新评估了澳大利亚的对华政策,探讨从“经典地缘政治”转向“量子全息地缘政治”的可能性。在量子全息视角下,中国作为澳大利亚政治、经贸和社会等领域的“量子化整体”,其影响力并非外在于澳主权边界,而是通过深度互嵌的产业链、资本流动与人口迁移,形成“全息性渗透”。换言之,澳大利亚矿产出口、经济发展与精英流动等局部领域,均是中国发展需求与宏观布局的映射。这种关系超越了传统“依赖-对抗”的二元逻辑,使得“脱钩”在量子全息框架下成为伪命题,因为切断部分与整体的联系,等同于否定部分自身的存在基础。在这一视角下,中澳关系并非简单的“经济依赖”或“安全对抗”,而是一种“量子纠缠”:两国在资源、贸易、教育等领域的深度互嵌,使得彼此成为对方不可或缺的“整体性存在”。
潘成鑫副教授进一步分析,澳大利亚长期陷入“地缘焦虑”,根源在于其身份认知的错位:一方面将自身定位为“西方一员”,依赖美国的安全保护;另一方面又无法忽视亚洲(尤其是中国)作为其经济命脉的“全息性影响”。他强调,量子全息理论并非主张澳大利亚“依附中国”,而是呼吁其正视中澳关系的“非对称纠缠性”,摒弃冷战思维,探索基于“整体-部分共生”的新型战略路径。
会议讨论环节,与会者就量子全息理论的应用、整体与部分的界定、以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桥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王学东副教授结合自身物理学专业基础,对量子理论与实证研究之间的“中间桥梁”提出构想;陈世伦副教授从理论建构角度出发,对宏观与微观的视角切换进行了辨证与追问。陈丽莎博士结合自身研究,尝试将澳大利亚等亚太中等强国在“安全上靠美”和“经济上靠华”的现象进行理论化,并分享了她对澳大利亚“双轨战略”逻辑的理解及其与传统对冲战略的区别所在,指出量子全息框架为进一步理解澳大利亚的政策矛盾提供了新思路。
活动最后,潘成鑫副教授与在场老师和学生合影留念,为本次学术盛宴画上圆满句号。
摄影 | 李晓峰
撰稿 | 宋琳琳 明师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