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第13期: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海患与水师巡洋制度的恢复
发布人:杨天虹
发布日期:2019-10-12
活动时间
-
活动地址
教学楼F203
主讲人
王宏斌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
吴滔教授 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系主任
主讲人介绍
王宏斌,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河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海防史、禁毒史、金融史的研究。著有《禁毒史鉴》、《近代中国价值尺度与鸦片问题》、《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晚清海防地理学发展史》、《清代价值尺度:货币比价研究》、《晚清边防:思想政策与制度》等学术论著多种。
讲座摘要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安宁繁荣的海洋社会,高效的海洋管理和严密的海洋防卫是建设海洋社会、进行海洋活动的保障。晚清时期,清政府的海疆面临海盗和外国殖民势力的双重威胁,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内外洋面海匪活动十分猖獗,官方采取多种措施,试图恢复水师巡洋制度,如谕令提镇大员必须亲自巡洋,重新修订水师巡洋会哨章程,整修战船炮械等,但收效甚微,事实证明清水师无力镇压海匪活动。基于疏防责任和被惩办的各种压力,福建和广东的一些文武官员开始与英军尝试合作。中英海军联合镇压海匪的做法,尤其是英国海军在中国洋面参与的缉匪行动和护商活动,不仅破坏了清代前期建立的巡洋制度,同时也损害了中国的近海行政和司法管辖主权,而且导致中国内洋与外洋的管辖观念日渐模糊。对于英国外交官的“帮同剿捕” 建议,清廷一再发表谕旨,明确表示拒绝,但对英国的侵略行径又无力制止。
主办单位
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