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研究院学术讲座第24期:唐代丝路运作与华夏制度文明
主讲人介绍
王小甫,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2000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2012-2014年任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 (Peking University Professor of Humanities)。2015年以后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双一流”特聘教授,西华大学讲座教授。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国学研究》编委、《东方文化集成·中亚文化编》编委、《新疆通史》编委。中国文化书院导师。2018年10月起被人民日报社聘为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方专家委员会首执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史、中国边疆民族史、中国与周边关系史。代表性成果《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于1995年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同时获国家教委“第二届全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并于1999年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专著类三等奖,2008年获北京大学改革开放三十年文科“百项精品成果奖”,在国际国内学界有显著影响(书评5篇)。先后主持“隋唐五代东北亚政治关系史研究”、“3-14世纪中国历史的多元文化环境研究”、“6-10世纪中国的族群凝聚与国家政治体制演进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著有《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中国中古的族群凝聚》等书,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余篇。
讲座摘要
养蚕缫丝是中国的发明,古代丝绸是中国的特产;中国人开拓了丝绸之路并维持其运作,从而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服务,做出了贡献。唐代是古代丝绸之路活跃的高峰。本讲座相当一次虚拟旅行,沿着唐代丝绸之路由东向西,大致依照过境贸易展开的进程,借助所遇所见古迹文物,顺序介绍与丝绸之路运作有关的华夏制度文明,主要有:关津制、羁縻制、市场制、币制、商业税制、馆驿制、司法制,乃至国家观念等。有些文明成果传到丝路沿途周边,为其人民喜好、模仿,促进其社会发展,成为其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开展学习研究,把这些历史文化内容揭示出来,既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也有利于“一带一路”各国的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合作、发展,建设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
主办单位
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