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第10期)】徐家玲:中国丝织技术西传之旅

发布人:杨天虹

       

        2019年9月23日15:00,“一带一路”研究院学术讲座第10期在珠海校区海滨红楼10栋历史学系(珠海)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期学术讲座主讲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徐家玲教授,主题为“中国丝织技术西传之旅”,由“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历史学系(珠海)系主任吴滔教授主持本次活动并进行了总结评论。

徐家玲老师

       讲座伊始,徐家玲教授强调,以往对丝绸之路的讨论多围绕商品贸易展开,而今天的讨论将着眼于生产技术层面。徐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丝织业的起源与发展过程,随之为我们梳理了古代丝绸的西传路线,并详细分析了古罗马史书中有关丝绸的记载,让我们了解了古代罗马人对于丝绸的认知。

       随着徐教授的深入讲解,我们逐渐了解到丝绸与丝织技术对于古罗马以及拜占庭帝国的重要性,丝绸不仅能满足皇室的需求,还能促进国家手工业的发展。徐教授认为,尽管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生丝和丝绸制品传入东部地中海,但养蚕、抽丝技术并未同步西传。直到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统治时期,拜占庭帝国历尽周折,才将种桑、养蚕、缫丝以及丝织技术引进。徐教授分析了普罗柯比所记载的“景教修士偷艺事件”,强调这一记载尽管并不全然可信,但记载本身可能是丝织技术传入这一真实历史过程的投射。

       丝织技术传入西方后,得到了不断发展和极大的进步。徐教授随后向大家介绍了丝织技术在东地中海的发展。此时欧洲出现了数个丝织业中心,如君士坦丁堡、萨罗尼卡、佩特雷等。丝织业的发展也催生了相应的法律规范,如拜占庭市政官法中的第四章规定,丝织品商不得从事丝绸衣物以外的其他物品的买卖。此外,徐教授还介绍了考古出土的11-12世纪拜占庭丝织品,其样式融合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国丝织技术传入欧洲之后与当地交融的结果。

 徐家玲老师2

       此后,徐教授将目光转到中国丝织技术西传的接力点。她重点探讨了意大利在丝织技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贡献:例如保护具有精湛丝绸技艺的工匠、种植大量的桑树、扩大对东方的贸易等等。随着丝织技术的传播,许多处于欧洲终端的国家也通过丝绸生产发展繁荣。徐教授以里昂与曼彻斯特这两个典型城市为例,介绍了其丝绸生产的发展情况与保护措施,认为这两个城市凭借丝绸业得以崛起,是国家保护政策的结果。

        最后,徐教授对讨论内容进行了总结。她强调:观察丝织技术的西传过程,不难发现:第一,这是民间力量和政府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给予如今“一带一路”建设启发。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离不开政府引导和参与主体的有机结合、相互协调,只有使两者形成合力,才能激发出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活力;第二,丝织技术传入西方后也融汇了欧亚各国人民的智慧和想象力,迅速产生了纺织技术与生产管理之间的重要分歧,在不断完善与进步中最终促进了欧洲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丝织技术的西传还对中世纪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提高了民众的艺术追求动和鉴赏水平。甚至在近代西方的工业革命中,丝织技术革命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成为近代工业的先导。这种种都表明多种文明汇聚而成的价值底蕴,是古代丝绸之路充满活力的动力源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只要坚持丝路精神,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理解、深入交流,缔造出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而给“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使“一带一路”成为文化交流之路、文明对话之路。

       在讲座的讨论环节,徐教授与在座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对我系师生的问题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最后,整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徐家玲老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