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回顾 | 文本视阈下的中东国际关系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1年10月15-17日,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联合举办了“文本视阈下的中东国际关系”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贸大学、暨南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山大学等单位的15位学者齐聚珠海,从文本的视阈探讨中东国际关系研究的方法与发展问题。此次会议的参会专家多来自于历史学与外国语言文学(阿拉伯语、波斯语)两个专业,并以“文本”为主题,展现了从人文学科拓展中东国际关系研究的尝试。
16日上午,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特聘副研究员)白云天致开幕辞,欢迎各位学者的参与支持。他强调了基于一手资料进行文本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在国内中东研究在此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之后又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在叙事主义的视角下,以阿联(埃及)电影《萨拉丁》的文本价值为例,谈了自己对于“原始资料”与“文本”的理解,并期待各位专家以此为主题,各抒高论。在随后的简短讨论中,几位专家从外语专业与其他学科研究的关系入手,探讨了外语专业出身学者如何从修辞学、解构思路等方面解读文本。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陈鹏副教授做了主旨发言。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从认知史和外交史的角度,分享了对于近代中土关系史研究的几点看法和心得。在发言中,陈鹏展示的史料种类极其丰富,既有国内各大档案馆收藏的清代与民国官方档案,也包括当时的官修史籍与报刊资料,还覆盖到文集、日记、游记等,体现了深厚的史料学功底,并在此基础上对时人的历史书写范式与知识传播史等领域提出了前瞻性思考。

陈鹏做主旨发言

叶亢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李睿恒根据自己的访学经历,介绍了存放在美国国防大学与斯坦福大学的伊拉克复兴党档案。他指出这批档案体量达千万余份,记录了复兴党执政期间伊拉克的方方面面,在2010年对外开放以来,让国际学界得以借助新史料对伊拉克研究实现多议题和多学科背景的创新与突破,并使相关的史学研究和中东研究得以持续拓展和深化。同时,他也强调了该档案作为伊拉克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却在美国存放和公开,引发了相关各方就档案来源合法性、归属权和使用伦理等问题的争议,并可引申出关于档案使用和档案体系构建的进一步思考。

李睿恒
北京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昝涛着眼于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AKP)在2012年9月正式发布的《2023政治愿景》(2023 Siyasi Visyonu ),认为这一文本的产生与AKP及其领导人的政治理念、政绩表现、政治抱负有着密切关系。自文本产生至今,土耳其国内相当多的政治竞争和辩论围绕着“2023 Siyasi Visyonu”而展开,尤其是由于土耳其内外环境的重大变化带来的种种困难,这一文本的存在对AKP也有一定的“反噬”作用。他认为通过分析这一案例,可以深化和拓展我们对“话语”与“权力”关系的理解。

昝涛
在16日下午举行的第二次讨论中,对外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吴诗尧着重对以色列工党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实践影响、嬗变进程及其动因进行了探索和分析,强调这支思想之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取得成功、现代犹太国家得以立足意义重大,并指出社会环境巨变、根本任务调整、理论属性驱动以及现实政治需要等多重因素共同致使工党的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嬗变。

吴诗尧
本场随后的3位发言人主要围绕历史叙事这个议题。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白云天梳理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多位阿拉伯史家对奥斯曼帝国的正面叙事,认为他们表面上挑战了“民族主义史观”,但仍是在“阿拉伯民族主义”主导下的“统一”语境下,延续了“统一”与“分裂”相对立的二元叙事。因此,不能将当代阿拉伯人对奥斯曼帝国的评价差异,简单归结于“民族主义”与“伊斯兰主义”的交锋。随后,白云天还就当代阿拉伯史学与土耳其史学的互动提出了思考。

白云天
西安交通大学亚欧研究中心研究员(及西安交大外国语学院讲师)李万春以中古时期波斯语地方历史《布哈拉史》为例,通过对其流传背景及相关版本进行梳理,探讨了九到十二世纪呼罗珊与中亚“地方意识”的发展是如何促进本地区地方历史的繁荣与波斯语历史编纂的兴盛的。

李万春
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邱轶皓(线上)关注了伊利汗国后期政治观念和实践在不同文献中的表现。他认为,将合赞汗选择皈依伊斯兰看作是伊利汗国蒙古传统衰落的主因,这一观点是值得重新审视的。事实上1304年之后“成吉思汗家族”这一血缘纽带在不同汗国有着一定程度的复兴,而元朝大汗的地位也得到了各支汗国的尊重。伊利汗国内修订的史书文本刻意回避了这一点,但马穆鲁克时期编写的阿语文献则对之有纠正、补充的意义。
第三次小组讨论主要围绕语言政治与跨文化认知两个领域。北京语言大学教师白野介绍了古代阿拉伯人与周边闪米特语族群的接触与交流,通过梳理古代亚述碑文、《旧约圣经》、中世纪阿拉伯历史文献等古代文本,探究贾希利叶时期之前阿拉伯人社会形态以及他们与亚述人、希伯来人、阿比西尼亚人等闪米特语族群的历史关系。他指出,古代阿拉伯人与周边族群的交流是十分密切的,这种交流既包括贸易往来,也包括冲突对抗。这一系列的接触,加深了阿拉伯人对周边族群——尤其是对周边讲闪米特语的族群——的了解。

白野
北京大学阿语系长聘副教授廉超群从2011年埃及变局和2019年阿尔及利亚变局中语言被用作政治资源和政治冲突场域的现象出发,分析了语言政治背后的语言意识形态化过程和语言象征性机制,并围绕阿拉伯语世界的语言政治话语与实践历史,总结出了象征性协同、抗争、补偿以及去象征性等语言政治的多种策略与效应。
大连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学院副院长张婧姝采用语料库辅助话语分析方法,从报道的词频、搭配词与索引行三方面研究,分析突尼斯主流报纸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她发现突尼斯主流报纸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多元的认知,具体表现为:以积极中立为主,消极忧虑为辅。

张婧姝
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副教授范若恩通过爱尔兰文学作品《都柏林》中的阿拉伯,解读英帝国体系中的爱尔兰如何想象另一个文化他者,提出不同他者间的互相想象都或多或少受到帝国的操控,突破这一操控不光会更好地理解其他弱小文化,也会更好理解自身。在今日的世界,弱小民族和文化更应摆脱西方的操控,加强相互了解。

范若恩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阿语教师廖静(线上)借助全球性新闻数据库,采取python词频统计定量与LDA内容主题定性分析相结合研究方法,以2011至2020年阿拉伯主要媒体有关中阿关系的报道进行回溯与分析,考察了阿拉伯国家以及域外大国的阿拉伯媒体对中阿关系的报道,认为阿拉伯媒体对中阿关系的报道数量呈“奇偶年交替、上下波动”的周期性;政治、经贸和人文“三驾马车”发挥主导作用,发展议题超过安全议题;巴勒斯坦、叙利亚等成为重点议题;卡塔尔和约旦等体量偏小的阿拉伯国家实际掌握中阿关系的话语权。

廖静
在17日上午的第四次小组讨论中,辽宁大学社科院副院长李艳枝(线上)从政治光谱分析土耳其政党政治呈现左右意识形态的分野。20世纪70年代,比伦特·埃杰维特出版《中左——土耳其的一种政治思想》,确定共和人民党的中左意识形态定位,此后共和人民党与其分裂、衍生而来的社会民主平民党、民主左翼党一起成为政治的重要参与者。21世纪以来,共和人民党作为中左政党代表挑战正义与发展党的“选举霸权”,呈现全能型政党特征;民主左翼党则逐渐趋于式微,这给土耳其政治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浙江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讲师徐爽心以《泛阿拉伯主义思潮下阿拉伯国家的合纵连横》为题,梳理了近当代阿拉伯国家之间数次统一尝试及其失败原因,并通过分享质性研究访谈的经验,呼吁中国研究者走向田野,加强对一手资料的直接获得和分析。

徐爽心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波斯语讲师张谦认为伊朗在对贸易中实行严格的外汇管理,管理制度复杂,缺乏稳定的管理机制。伊朗的外汇管理可以追溯到巴列维王朝初期,采用“出口商履行外汇责任”的政策;此政策历经多次废除、恢复,沿用至今。自2018年重启“出口商履行外汇责任”政策以来,经过多个国家权力机构调整政策、颁布条例,逐渐形成了伊朗现行的外汇贸易一体化机制(尼玛机制)。同时,伊朗政府还在地区大力推行“里亚尔贸易”,并积极推进同欧洲国家合作进行的INSTEX机制建设,以求弱化经济制裁的影响。

张谦
本次会议,各位专家运用的文本种类丰富,解读方法多样,既有传统史学为还原史实原貌而对档案、报刊的实证研究,也有在叙事主义视角下对史学著作与文学著作的文本化处理,还有通过数字人文手段对当前新闻媒体的解读与分析。在自由讨论环节,各位学者还就实证主义与叙事主义的路径之争,原始资料与二手资料的辨析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李万春老师基于历史学与语言学的关系,对“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的划分提出了思考,认为我们在考察文本时要辨别和剥离那些“事件”之外被艺术和“诗学”点缀的修辞学要素。

自由讨论
图文提供:白云天
编辑:杨天虹
初审:白云天
审核:张朝枝
审核发布:屈琼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