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一带一路”研究多学科交叉论坛(第二期)顺利举行

 

       2022年6月23日下午,由研究院主办的“‘一带一路’研究多学科交叉论坛"第二期在海琴六号A350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国际翻译学院俄罗斯与中亚研究中心协办,研讨的主题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中亚五国的语言政策与未来发展初探”,主讲人为中心负责人闫凯副教授;第二个部分是“中俄未来能源合作”,主讲人为王志岩老师;第三个部分是“俄罗斯社会如何看待俄乌局势以‘全俄中心’和‘列瓦达中心’民调数据为依据”,主讲人为张弛老师。论坛由吴滔副院长主持,陈建洪院长、常晨光副院长以及东亚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国别与区域研究平台等多个中心的负责人及老师参加了研讨。

 

       论坛的第一个部分是闫凯副教授主讲的“中亚五国的语言政策与未来发展初探”。闫凯副教授从中亚五国语言政策问题入手,详细介绍了中亚五国语言政策、语言规划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他认为在一定时期内中亚五国(尤其哈萨克斯坦)会完善、发展、强化、巩固国语地位,但是会继续维持俄语语言地位,实行“国语+”的多语文化发展模式,如“国语+俄语+英语”,“国语+俄语+其他语言(英语、汉语、土耳其语等)等。

 

 

 

       第二个部分是王志岩老师主讲的“中俄未来能源合作”。王志岩老师从经济制裁、欧洲能源进口市场、俄罗斯能源出口市场、中俄未来能源合作四个方面阐述了俄乌冲突暴发以来,美西方对俄罗斯经济制裁层层加码,对俄罗斯能源行业造成了明显打击。而俄罗斯努力想要寻找新的市场,却也存在重重困难。她认为未来中俄之间可以在可再生能源上展开合作。

 

     第三个部分是张弛老师主讲的“俄罗斯社会如何看待俄乌局势以‘全俄中心’和‘列瓦达中心’民调数据为依据”。张弛老师以俄罗斯两家最知名的民调机构——“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 和“列瓦达中心”为基础,来分析俄罗斯民众对俄乌局势、西方国家、国际制裁、俄罗斯当局等四个方面的看法。她认为,俄罗斯民众整体支持此次军事行动,对西方的态度前所未有的悲观,对未来制裁加剧感到担忧。

 

      最后,与会专家就当天的研讨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对俄罗斯与中亚研究中心今后继续推进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编辑 | 尚余子铭

初审 | 杨天虹、闫凯

审核 | 张朝枝

审核发布 | 屈琼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