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第2期:传染病防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9年3月31日晚七点,研究院本学期第2期学术讲座在珠海校区滨海红楼13号106会议室举行。本期学术讲座主讲人为中山医学院书记吴忠道教授,主题为“传染病防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张朝枝副院长负责此次讲座的主持工作,陈建洪院长出席并做了总结评论。中山医学院外事工作室主任覃胜勇副教授也参加了讲座。

讲座伊始,吴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山医学院的历史概况。中山大学医学院的源头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成立于1866年的博济医学堂,一个是成立于1909年的广东公医学堂。历经百余年的发展,现今的中山大学医科有八个医科学院(中山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深圳)、光华口腔医学院 、护理学院、药学院 、药学院(深圳))和十家附属医院。其中,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是全国四所大学之一更是华南地区唯一的入选高校。
接着,吴教授就传染病的特性以及我国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的历史与经验进行了讲述。传染病是指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中山大学地处的广东省是热带病流行区及热带病输入高风险区,热带病防治是六大主要的学科研究方向之一。 目前,我校已成为我国热带病防治研究的南方重镇,热带病防治研究实验室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吴教授指出,人类从古至今都处在传染病的巨大威胁中。历史上,天花、霍乱、疟疾、鼠疫曾多次肆虐全球,造成了数以亿计的人死亡。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防控与研究工作。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无数先驱的努力下,中国在传染病防控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汤飞凡教授成功发现沙眼衣原体、顾方舟教授发明脊髓灰质炎疫苗使得中国儿童绝缘“小儿麻痹症”、马海德教授(美国)和胡传揆教授等提出有效的麻风病防控体制使得我国控制和基本消灭了麻风病、屠呦呦研制出抗疟新药“青蒿素”成功攻克疟疾、阻断淋巴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的研究中取得有效的进展、成功抗击了SARS疫情、有效防控了H1N1流感、成功研制全球首个预防EV71病毒感染灭活疫苗(手足口病)、有效防控了血吸虫传播等。我国在应对上述传染疾病中,累积了十分丰富的成果与经验。
吴教授认为,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其中医疗卫生交流合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涵。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卫生交流合作是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我国和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较为不发达,医疗条件相对落后,传染疾病防控形势较为严峻,其中非洲尤其突出。疟疾、血吸虫等传染病依然在非洲流行严重。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主要传染疾病类型上有共性,比如依然在非洲流行的疟疾、血吸虫等,我国已经基本消灭并累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累积的丰富成果与经验,可以为沿线国家防治传染性疾病提供中国的经验及方案。目前,我们已经与非洲国家在防治疟疾、血吸虫、艾滋病、埃博拉病毒等领域展开了合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最后,吴教授表示,疾病并不仅仅是疾病本身,它关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传染病防控领域的合作是事关沿线国家人民福祉的大事,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但是,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尚在初步阶段,医疗卫生合作让有很大的可为空间,我们应该积极主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合作,把中国的经验和方案分享出去,以实现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讲座结束后,陈建洪院长做了总结评论。陈院长首先对吴书记来珠海校区给我们讲座表示感谢。其次,陈院长表示从医学的角度来谈“一带一路”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当下学界一直在讨论“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看法。而医学作为实践科学,通过实实在在的科学实践累积起来的研究成果与经验,切切实实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对我们理论研究的学科来说有很大的启发。最后,陈院长建议,“一带一路”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我们其他的学科,比如旅游、金融、国关、哲学等都可以与医学共同探讨,开展一些合作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