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第7期:中西古海图的本质差异:观念、技术、艺术
2019年5月10日16:30-18:30,“一带一路研究院”第7期学术讲座在教学楼C207顺利举行。本期学术讲座主讲人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汪前进教授,主题为“中西古海图的本质差异:观念、技术、艺术”。中山大学历史系(珠海)主任兼“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吴滔教授主持本次活动并做了总结评论。
首先,汪教授以丰富的实例向大家展示了中西古海图的特征与差异。汪教授为大家讲解了早期中国地图中的海洋描绘,以及之后出现的海运图、航海图、海防图、海区针路图等海图的内容与绘法,指出了中国古海图特色主要为:一字型展开、海陆位置不固定、一些附有针路、标出水师机构与营地、绘出地文导航参照物等。随后,汪教授指出了西方古海图的特点主要有采用地图投影技术、绘出风向玫瑰线(陆地上也画出风向玫瑰线)等。
接着,汪教授从观念、技术和艺术三方面分析中西古海图差异的因素。
(一) 观念因素
中西方海图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地观不同。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而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地圆说”一直在西方人的地球观念中占主导地位。从南北朝时期到明末,“地圆说”曾三次传入中国,对中国古地图的绘制产生了一些影响。
(二) 技术因素
受“天圆地方”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前提是假定地表为一个平面,“计里画方”的运用就是基于此,其主要目的是控制和显示两地间的相对位置和大概距离。而古代西方海图所运用的坐标网则是通过数学计算将地球球面上的点投影到平面海图上,能够较为准确的定位,著名的麦卡托投影就是一个极佳的例子,以麦卡托投影绘制的地图其等角航线或恒向线都呈直线,特别适用于航海图的绘制。另外,磁罗盘的运用使得西方的海图绘制和航海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风向玫瑰线的表现成为了西方海图的显著特征。
(三)艺术因素
中西方绘画传统的差异也影响着地图绘制。西方人绘画善用焦点透视,中国画则多采用散点透视。这种影响在中国海图上显得尤为突出,中国古代的海图多是一字型展开,其方位和焦点随图卷的展开而不断变换。
讲座最后,吴滔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点评,认为汪教授从现阶段学界研究地图学史的思想观念、技术、艺术三种主要路径为切入点,对中西古海图的差异进行了精彩的分析,使我们对中西古海图有了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在现场互动环节中,在场的老师及同学们就讲座内容相关问题向汪前进教授提问,汪教授进行了耐心详细的解答,大家对中西古海图等相关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